在吉利汽车CEO淦家阅看来,汽车行业就是一场马拉松,坚持做难而正确、难而领先的事情肯定不会错
文|李佳屹 李皙寅
编辑 |李皙寅
“造车一定要摸着良心造,把安全丢了,造车逻辑就丢了。”——在吉利汽车集团(0175.HK)CEO淦家阅眼中,汽车行业是一场马拉松,坚持做难而正确、难而领先的事,最终不会错。
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如果总结关键词,“安全”无疑位列前茅——无论是PPT还是物料,还是每一位高管的表达中,吉利始终在强调这件事。从收购沃尔沃至今,吉利已成为业内公认最重视安全的车企之一。
无论是车身结构优化带来的被动安全、三电系统的新能源安全,还是自动驾驶场景下的智驾安全,吉利始终将安全视为造车第一原则。尽管曾引发“审美疲劳”,但在产业转型、风险频出的当下,安全不再只是加分项,而是一切的基础。
安全不是噱头,而是造车的逻辑起点。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李传海表示,吉利造车近30年,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开发战略。
数据显示,在2025年3月中汽中心发布的自主整车集团安全技术领域专利榜中,吉利以1562件专利公开量位列第一。与此同时,吉利宣布将向全行业开放电池底部安全专利集及其全球全域安全试验中心。
这不是吉利第一次开放关键技术。继隐藏式门把手专利集后,此次吉利再度释放三项核心专利——电池包底板防护、底部防撞梁与底部碰撞试验装置,意在与行业共享安全成果。
吉利造车就是让大家一起吉利,让所有用户都得到安全。淦家阅表示。作为支撑这一承诺的基础设施,吉利投资20亿元建设的“全球全域安全试验中心”将于2025年投入使用。该中心可模拟全天候气象环境,并具备0°至90°无级碰撞测试能力,具备10余项行业首创功能。
市场反馈亦在印证吉利安全战略的价值。2025年第一季度,吉利销量达70.38万辆,同比增长48%,创下历史新高,约占全年目标销量271万辆的26%。净利润方面,调整前预计为116亿至123亿元,同比增长640%至690%;调整后仍达52亿至58亿元,同比增长220%至270%。
“只要方向是对的,坚持就不会错。”淦家阅表示,围绕用户痛点下功夫,补上安全短板,才能带来“爽点”体验,实现产品溢价。
在本届车展,吉利全球首发全新科技硬核SUV——银河战舰,并宣布整合旗下电池业务,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统一旗下金砖电池与神盾短刀电池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
在与媒体的深度交流中,淦家阅与李传海进一步阐释了吉利“以安全为底座、以AI为引擎”的造车逻辑,有删减:
安全:造车的底线与底层逻辑
问:吉利发布会的主题是“全域AI 安全平权”,吉利一直都在强调安全,为什么这么重视安全?AI怎么和安全做融合?
淦家阅:安全是造车的底线和底层逻辑,涉及生命与财产,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提出“全域AI”,意指将AI应用于研发、制造、服务等全链路,通过智能提升安全性能。
比如即将落成的“吉利全球全域安全试验中心”,吉利投资20亿,能模拟全天候气象环境,并调节0°至90°的无级碰撞角度,真实还原实际交通事故中各种角度的碰撞场景。还有10多项全球和国内首创的试验功能。
不仅具备全球首创测试能力,我们还搭建了专业事故调查团队,累计参与2.1万起事故调研,建立数据库,为AI算法提供精准依据。未来,我们的愿景是“零事故、零伤亡”。
李传海:过去10年,吉利研发投入超过2000亿元,“健康安全”始终是第一性原理。这次开放底部电池安全专利集,希望携手行业,加速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普及。
淦家阅:吉利今天开放的不是一个专利,而是一组专利。第一个是电池包底板的防护专利;第二个是电池包防撞梁专利;第三个是底部碰撞试验装置专利。吉利造车就是让大家一起吉利,让所有用户都得到安全。
问:安全与成本常存在冲突,吉利如何平衡?
淦家阅:最主要是在设计,安全和成本之间会有矛盾。但设计能力越强,越能平衡安全和成本的关系,比如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优化了结构、提升了品质,还更安全,这就是设计能力。
问:动力电池新国标出台,要求在国标测试环境下,不起火不爆炸,有消费者说要等符合新国标的车型落地后再买车,有必要吗?
淦家阅:吉利产品已经提前达到了电池新国标的标准,买车不用等明年了。吉利在电池研发、测试的过程中,坚持“冗余设计”。电池必须经过全场景极限工况下的36项安全测试,其中23项测试标准已经超过了“新国标”。另外,吉利还主动增加了电池包的底部球击、刮底测试、踩踏测试等12项测试内容。造车一定要摸着良心造,把安全丢了,造车逻辑就丢了。
智驾与安全,不能“顾此失彼”
问:过于重视安全是否会拖慢智能驾驶进度?
淦家阅:不安全的智能辅助驾驶,就是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我们首先要再坚持做正确的事,再去做到领先,如果同时做到难而领先、难而正确,就更好了。
一个创新的科技或者产品,不要在市场里做试验。我们刚才讲的投资20亿的全域安全试验中心,就是专门做验证的。其实造车不贵,验证的费用很夸张。但是安全要做到骨子里。
问:每个企业都说自己安全,但知易行难,知行合一难啊。
淦家阅:把安全做好,是要有价值观的企业才能做好。很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如果说的和做的不一样,那就是价值观、底线出了问题。成本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有的企业以成本为中心、为导向,但吉利的要求就是安全是第一优先级。
在执行与考核过程中要落实到位。吉利有一个会议的权威性不容挑战,就是“总裁质量例会”,在质量方面我毫不留情面。吉利的各个组织架构都是“打”出来的,比如制造工厂,质量问题必须一把手负责,不能找任何理由,影响用户体验的质量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要有同理心,要站在用户角度思考,安全容不得半点虚假。
问:有趋势显示,智能驾驶监管进一步规范并严格,吉利怎么看?
淦家阅:首先,长远来讲一定是好事情,行稳致远。现在的“智能驾驶”很多在偷换概念,应该叫智能辅助驾驶。在车上睡觉这种噱头,不能有。关乎安全的问题,我们必须实打实,必须说真话。
汽车行业就是一场马拉松,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肯定不会错。不能因为你坚持不了,就突破法律的约束。
回归用户价值,造车没有捷径
问: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了今天,渗透率这么高,后续会走向何方?
淦家阅:汽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底盘的能力、发动机的能力、车身的能力等,是非常考验一个车的真实的硬核功力的标准。如果油车造不好,转到新能源上就以为会造得很好,这是伪命题。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大战略很高明,包括购置税减免、补贴,把企业托举上去。一个人在一个企业能做成事,不一定是这个人能力强,而是平台的能力超前。同样,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卖到全球、领先全球,跟国家的扶持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新能源安全的痛点就是起火,动力电池的问题,有三分之二都是热失控。我们首先要做到“撞不到电池”,这就要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电池不会单独挂在底盘,而是和车身融合在一起,那么安全性就以原生的形态解决了。
新能源还关注能耗的效率,电驱效率要怎么提升。以前讲油耗,新能源车就是讲电耗。把电耗做好,一是热管理,二是电芯效率。我们会考虑电池功率、能量密度,能量密度大,跟别人的电量一样大的时候,我的重量就会轻,能耗就会低。类似的问题一个个拉出来,一个个解决。
所有这些的逻辑都一样:把用户痛点解决,增加用户爽点,安全底线做好、技术做到最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问:正确的产品定义不是靠着灵光一现,应该是有一个流程来去确保决策都是正确的,吉利的这套打法是什么?
淦家阅:就是两个字:用心,没有捷径。用户凭什么买你的车?必须是产品有价值。高价值就是解决用户的痛点。
比如车展发布的银河战舰,我们就邀请用户参与造型设计,让用户走进来,我们也走出去。用户不会买厂家喜欢的车,而是选择能解决他问题的产品。所以我们要真正理解他的“痛点”“爽点”,甚至挖掘出他没想到但真的需要的功能。最终,市场才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
责编 | 张生婷 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