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4月23日在太原拍摄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数字阅读论坛暨第十一届数字阅读年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新华社太原4月25日电 题: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中国人的阅读之变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李元昊
家住黑龙江的曲女士现在喜欢用手机App听书。尤其是在做家务时,由于双手被解放出来,她得以“一心二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把家打理得干干净净。
曲女士从小就喜欢读书,至今记得上学时去学校图书室借阅名著和去校外书屋租流行小说的场景。
“那时候,我要准备个小记事本,记好每本书的归还时间,避免因为逾期被罚款。”她说。后来,市场上出现电子书,曲女士买了一台电子阅读器,但看久了眼睛不舒服,手也酸,没几年就不用了。因此,当听书App出现后,她迅速变成听书爱好者。
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听书具有全年龄适用、视障者友好等优点,在中国出现后迅速普及。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表示,2024年中国有声阅读(听书)市场规模已达123.70亿元;有声阅读产品消费者中60岁以上群体持续增长。
听书领域头部平台喜马拉雅数据显示,2013年平台总用户数约为1000万,2024年全平台月活跃用户数已达2.8亿。通过分析用户画像,喜马拉雅推出了儿童版应用、青少年模式和长辈模式,产出适合儿童、青少年、老年等各个用户群体的内容。
视频类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和流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让“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成为现实。如今,在中国,看视频讲书已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潮流,人们可以用更短时间了解更多知识。
抖音平台上一条讲解《红楼梦》的视频点赞量近1300万次,评论达到72万条。这部约96万字的文学巨著,如果每天读5万字,需要近20天才能读完,但在视频读书博主的讲解下,观众只需450分钟就能看完。
抖音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平台上时长大于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6%,播放量同比增长137%;同时,书评类视频和图文播放量增长135%,累计分享次数增长518%。
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街道玄坛庙农家书屋,龙山街道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体验电子有声阅读。(2024年4月23日拍摄)新华社发(吴拯 摄)
中国人的阅读方式已不再局限于“读一本纸质书”,而是借视听媒介和大数据算法推荐,让图书“活起来”,精准对接阅读需求,主动找到新的读者。
随着AI赋能,智慧阅读正成为中国各大平台提升阅读服务的新方向。如今,曲女士打开喜马拉雅已不需要手动搜书。今年2月,喜马拉雅App接入DeepSeek-R1模型,用户可通过AI搜,获得更精准、全面的推荐。
除了在线音频平台,咪咕视频等平台也在积极推动AI赋能。
近日在山西太原举办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数字阅读论坛暨第十一届数字阅读年会上,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公司董事长于航介绍了“AI+专业阅读服务”,以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等多种形式出版物为载体,通过AI赋能知识学习和企业应用。
华为公司阅读业务部部长毛魁展示了面向个人消费者领域的阅读技术创新,包括为有声读物提供更动听的音色、AI生成书籍概要、读书笔记等阅读辅助功能,同时面向内容生产者和软件开发者推出AI赋能的精品书籍制作平台和阅读服务套件。
在中国,AI阅读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无论是线上视听平台还是线下图书馆,利用AI提供更好阅读体验和激发人们阅读兴趣,都在迅速行动起来。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23日上线试运行,汇聚了1万余种、10万余册珍贵古籍资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古籍全文数字化、自动句读、文白翻译、繁简转化等功能,结合大语言模型提供提问式检索等服务,为读者提供便捷化的古籍阅读方式。
“AI是一个好工具,可以帮我们找到想读的书、整理相关既有的知识。”中国学者周国平说。
但这不意味着AI可以提供一切,读书的乐趣根本在于思考和再创造。周国平说,人的精神能力是不可被数字化的,要通过阅读进行思考、爱和向善,激活自己的人生感受,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