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断的流逝,激起了我们对过去的回忆,那一张张老照片就成了珍贵的记忆载体。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探路,中国的大门再次打开,对全世界来说都具有着新鲜和诱惑力,外国人的面孔逐渐再次出现在了中国的街头。同样,封闭已久的国人对外国人也是充满了极度好奇。那时候,如果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老外,一定会引起一场大围观,金发碧眼的歪果仁在他们眼里不亚于一个怪物的出现。记得八十年代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就有“对外宾有礼貌、 热情大方、不围观尾随”的要求。但那时马路上如果见到外国人,基本都会很快的聚集起一大堆的人,看什么呢?其实就是好奇,还有不少人能一直跟着外国人,直到看不到为止。现在想想,可悲可笑,但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体现。
国外面孔的逐渐增多,也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青岛这座漂亮淳朴海滨城市的面貌。如今,满大街随处可见各种面孔的外国人,从你身边走过,不会再有惊讶的感觉或是异样的表情,一切早已习以为常。
“遇外宾,不围观”,当年三字歌中的一句仿佛还在耳边。当我们刚刚背的滚瓜烂熟时,就已开始进入了落幕,这时的青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时尚的思想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纷纷涌入,也渐渐融为了这座城市的一个普通片段。
栈桥前,看到外国人,围观的人们越来越多,那是出自心底的一份好奇。
栈桥上的外国人,中国人清一色蓝、灰、军绿色的衣着也让他们感觉好奇不已。
外国人在曲阜路青岛饭店外,观看饭店职工的食品制作。
中山路上,一位陪同服务人员正在为外国人做简单讲解。
老外在栈桥上拍照,海滨城市的欧陆风情也让他们新奇、亲切。那时的前海一线还没有高楼大厦,前方的建筑后来拆除建成了华能大厦。
中山路上,看到外国人的孩子脸上满是惊奇与疑问。小时候,老师还会教育我们,见到外国人要有礼貌,不能接受他们的糖果和饼干,因为接受了就是给祖国母亲抹黑~
天主教堂广场上的露天画展,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引起路人围观。
这组珍贵旧影由纪实摄影家王挺老师拍摄于1985至1988年,这些四十年前的场景,应该是很多老青岛的记忆。八十年代,那是一段朝阳兴起、至少物质还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年代,那是一个让我们如今回忆起来,仍是无限怀念而又亲切无比的年代。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这些照片所记录的或许是我们早已逝去的一段时光。那个逐步开放的八十年代,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似乎去今未远,却又遥不可及。
那时候,如果街头看到外国人,你也围观过吗?
王挺【记录中国22《青岛1985-1995》】会选本、补选本(上下)三本大画册接连付梓,在时光流影中,只有细细地去品味,才能深深感受那些珍贵的城市瞬间。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