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国锋 通讯员 何郁

“太感谢你了,王律师,幸亏有你们法律援助的帮助!”近日,网络主播张某鹏致电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法律援助中心值班律师王微,感谢她帮助自己拿到了确认劳动关系的判决书、驳回了某平台对其的违约金索赔请求。

2023年10月,张某鹏与南京某网络文化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合同》,约定其每月有效直播天数不少于26天,同时设定了单方违约需支付20万元违约金等条款。2024年3月,张某鹏因个人原因停播,次月收到该公司要求支付2.5万元违约金的律师函。在江宁区法援中心介入后,法援律师以“人身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组织从属性”为核心,提出本案争议焦点在于实质性劳动关系认定。经法院审理,最终确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因不属于法定需支付违约金情形,该公司主动撤回起诉。

这起维权案例的成功,得益于江宁区司法局为新就业群体权益维护量身定制的“一揽子”公共法律服务举措,通过丰富的法律资源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让新就业群体更加便捷地享受到专业法律服务。


据了解,江宁区司法局依托“江宁司法”“小司普法课堂”等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劳动报酬、工伤保险等法律知识、法治资讯及典型案例;位于江宁开发区的江宁区企业法律服务中心每月开展“企业开放日”活动,邀请企业走进法律服务产业园、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由律师团队现场解答法律问题;基层司法所则深入快递站点、物流园区、重点商圈等场所针对性普法,发放普法宣传品,开设法治讲座,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心理辅导、就业招聘、安全教育等服务,提升新业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针对新业态企业发展需求,江宁区司法局开辟新型访谈栏目“法治进行时”,通过前期走访调研锁定就业群体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邀请资深律师结合“南京市法律援助十好案例”开展以案释法,该栏目在“我的江宁”App开设专栏后,受众群体超120万人。在全省首创“法律援助站点矩阵”——于江苏省零工市场设立专门法律援助站点,在开发区紫金研发创业园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在民营经济协会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同时开通法律维权“绿色通道”,对进城务工人员申请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等案件免予经济困难核查,对群体性讨薪案件实行“优先指派、优先办理”机制。2024年以来,已为新业态从业者提供法律援助服务93人次。

此外,江宁区司法局着力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目前已建成企业调委会42个、新业态调委会3个、商会调解组织10个、个人品牌调解室41家,配备调解员1816名。调解队伍深入平台企业、网络园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区域,了解法律服务需求,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依托南京仲裁委江宁办事处,在空港园区设立劳动仲裁联系点,强化“援调结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劳动人事争议法援工作站的前端过滤作用,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切实降低维权成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