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怿

现在,很多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往往会在线上看第三方测评情况后再下单,但是有的测评并非公正,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也给商家带来了损失。据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介绍,个别测评博主、测评公众号在未经实际测评且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发布虚假的测评信息,该行为不仅会误导消费者,还可能侵害相关主体的名誉权,破坏正常市场秩序。

第三方测评要守住中立客观这一底线,其不仅关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维持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如果“看测评避坑反入坑”的现象频现,那么受到影响的不只是消费者和商家双方,第三方测评发布平台的公正性也会受到质疑,对营造相关行业的良好消费市场环境存在不利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第三方测评毕竟有第三方主观因素在内,其评价过程的专业性是否真“专业”,其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何实现,如何清晰划分其测评结果产生的责任,都有待于在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另外,在实际中,不排除一些失真的第三方测评受到商家或商家竞争者的影响,使之不仅没能成为消费者手中的“闭坑指南”,反而成了商家营销的“隐形推手”。促使第三方测评守住中立客观这一底线,离不开法律的刚性约束。对此,2024年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篡改、编造、隐匿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构建“测评有据、监督有力、消费无忧”的行业生态良性闭环,不仅需要促进经营者守法、强化行业自律,也要鼓励消费者参与行业治理,将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