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阮琬珍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陆川县地处粤桂交界,人们主要使用方言进行交流。北部以粤语(白话)为主,南部则以客家话(涯话)盛行,两地方言时而交叉使用,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貌。
复杂的方言环境导致传统调解常遇“沟通难、共情难、调解难”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难题,陆川县公安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性地建立使用白话、客家话和地佬话的“串并联”调解机制,打造富含地域特色的“方言调解室”。据统计,陆川县14个基层派出所日常使用方言参与调解矛盾纠纷的概率高达99%,成功调解数占比98%以上。
因地制宜设“分支”
陆川公安局根据地理语言分布,以“构建和谐家园”为宗旨,指导基层派出所实施“一所一品牌”策略,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调解室。
基层派出所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和历史文化沿革,为方言调解室命名。被评为广西第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陆城派出所创立了“老兵调解室”,工作中灵活切换客家话与白话进行调解。县北的马坡派出所成立了“讲古调解室”,巧妙运用本土白话“讲古”,发挥方言的功效。
除此之外,陆川县还有“一家亲调解室”“和事佬调解室”“乡音聊天室”等,各基层派出所设立的方言调解室在命名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度,而调解的场所也灵活多变。
“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辖区派出所、村委会,还是村头村尾的石板凳旁、农户家中,都随时成为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场所。”陆川县公安局温泉派出所所长戴建民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策略让方言调解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其中,百年古树便成为了调解场所的一个好选择。
陆川县有古树5956株,488株分布于村头村尾,古树下就是村镇天然的信息集散地、话题讨论室、矛盾纠纷化解室。陆川公安充分利用古树在村民心中的独特地位,开展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调解及回访,为方言调解室的高效运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人会讲助“破冰”
为了有效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陆川公安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全警会讲本地话”。新警报到后,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掌握当地方言。
“村里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只能听懂本地话,不会讲本地话,调解工作没法开展。”问起方言在调解工作中的作用,民警道出了心声。
民警熟练掌握方言,了解风俗习惯以及群众反映诉求时的“话中话”,对于化解矛盾、密切警民关系至关重要。
“那时我刚入警,有一位老奶奶因和邻居产生土地纠纷,打电话到派出所报警,我反复沟通也无法准确理解其诉求。抵达现场后,人们各说各话。自那以后我就决心学会客家话!”陆川县公安局乌石派出所的民警张誉明回忆说。他擅长白话,但是辖区主讲客家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今他已能用客家话轻松应对接处警、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
从入警时的“一头雾水”听不懂,到慢慢生硬地“牙牙学语”,再到讲得“炉火纯青”,民警锻炼出巧妙应用方言调解纠纷的过硬本领。除了刚入警不久的民警,目前全县14个乡镇派出所熟练掌握与应用辖区方言开展工作的警力数量占比达98.45%,方言调解的工作成效显著。
多元力量“防+调”
基层派出所作为与群众直接接触的最前沿,处理的矛盾纠纷警情数量占总警情的30%至70%。鉴于基层矛盾纠纷往往错综复杂,这要求多个专业领域的部门协同参与调解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群防群治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
陆川公安在广泛应用“矛调在线”系统整合与调配矛盾纠纷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片区民警+网格员”的工作机制,联合分管的社区干部和村干部,共同建立了矛盾纠纷隐患排查与调解工作群组。
同时,陆川公安深度融合陆川县的“干部回乡+群众夜话”矛盾调解模式,充分发挥“干部回乡工作队”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联动各镇干部、村“两委”干部、乡贤人士等,以“夜话”的方式现场听民声、聚民心、解民忧、纾民困。
此外,陆川公安延伸消息来源触角,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先行一步”推动解决群众诉求,将矛盾纠纷“就近、就早、就小”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