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营经济第一城。在城市能级跃升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进程中,如何破解矛盾纠纷交织的社会治理难题?

近年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以党建为引领,主动融入市委“两中心一平台”(“党建+”邻里中心、综治中心、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建设大局,一些县(市、区)以“代表入驻综治中心”为支点,撬动综治效能升级,将民情民意转化为惠民实效,绘就共治共享新图景。

阵地联建强根基 民意直通零距离

“要不是你们的耐心调解,我们也不会这么快解决这件事……”在鲤城区综治中心的人大代表接待室里,游女士向泉州市鲤城区人大代表陈金顺连声道谢。


2024年4月,游女士因工伤导致“左手绞伤”理赔困难,无奈地走进鲤城区综治中心的人大代表接待室碰运气,马上引起正在轮值的陈金顺的重视,在了解情况后立即联合金龙街道司法所开展法律援助。经耐心细致沟通和调解,圆满解决这起工伤赔偿纠纷。

这是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推动代表履职阵地与综治中心深度融合,架设民意“连心桥”的缩影。

为了真正打通社会治理“神经末梢”,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工作机制,让发挥代表作用嵌入基层治理体系中,指导相关县(市、区)组织代表进综治中心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其中,鲤城探索让代表进基层与综治中心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每周“代表轮值日”等管理办法,精选人大代表定期到综治中心等轮值,参与做好接待群众来访、宣传法律法规、倾听群众意见等工作。


在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后,人大代表还积极向综治中心提出意见、建议,推动综治中心提升工作效能,真正让综治中心成为民意“直通车”。

履职下沉促落实 民忧化解在源头

民意不仅要“声声入耳”,更需“事事落地”。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探索与综治中心工作相融合,推进全市人大代表“亮身份、进基层”,及时了解和推动解决基层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2024年9月,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通知》,要求全市五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将“基层呼声”转化为“解题行动”。

今年1月,泉州市洛江区人大代表戴炳伟在下沉一线时了解到,陈某某因家庭房屋权属长期信访,第一时间牵头组建专项工作组,协调司法部门启动法定析产程序,通过法律与亲情双轨调解模式,组织亲属座谈释法明理,最终促成陈某某兄弟签署《继承析产协议书》,彻底化解权属争议并推动房屋翻建,实现信访事项息访罢诉。


“代表进基层,矛盾不上交!”如今,在泉州市,这种“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的履职模式已成常态。代表们化身政策法律的宣传员、政策落实的监督员、改善民生的服务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群众矛盾的调解员,定期定点深入一线走访群众,推动群众的“问题清单”向代表的“履职清单”转变。去年10月以来,助推办成一大批民生“关键事”。

专业联动提质效 多元共治纾民困

“太感谢你们了,若没有你们的用心调解,真不知道何时才能拿到房产和补偿款。”2月28日,在晋江市综治中心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里,泉州市人大代表李海庭联合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成功化解了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当事人当场握手言和。


该起纠纷的顺利化解,得益于人大代表结合综治中心多元调解模式的创新应用。人大代表的参与,使得调解过程更加贴近群众、更加接地气,而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法律知识,则为案件调解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是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熟悉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泉州市各级人大充分让“专业代表”发挥“专业优势”,协助综治中心调处纠纷,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底,依托晋江市综治中心设立市级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筛选来自物业协会、律师协会、调解协会、商会、个体协会、归国华侨联合会、村(居)委会等各行业各领域的21名代表组建调解专家库,建立“群众上门开单—综治中心派单—代表领单调解—工作室验单存档”的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推动代表深入一线参与矛盾调处、立法调研及法律宣传,协调解决了一大批物业管理、劳务纠纷等民生热点问题。

如今的泉州,人大代表积极融入综治中心发挥作用,用专业纾解民困,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化作古城街巷里最温暖的回响。这,既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泉州注解,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最鲜活的表达。


来源:福建法治报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

责编:黄慧儿

审核:方琮 高奇

光明日报报道!厦门这两地综治中心建设有成效

龙岩漳平:一杯“亲民好茶” 调出解纷“幸福味”

泉州南安:联合调解护心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