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这条连接咽喉与胃的“食物高速公路”,每天默默无闻地为我们输送营养,是消化系统的“第一站”。然而,这条看似坚韧的管道却可能被一种隐匿的疾病侵蚀——食管癌。它不像胃癌或肠癌那样常被提及,却以其高致死率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食管癌在全球癌症死亡率中位居前列,尤其在东亚地区发病率显著。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患者早期几乎无症状,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为什么食管癌如此难以察觉?难道我们真的束手无策?

事实上,食管癌并非无迹可寻。它的发生与饮食、生活习惯、遗传等因素密不可分。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表明,40岁以上人群的食管癌风险显著上升,男性发病率更是女性的2-3倍。换句话说,年龄和性别都可能成为食管癌的“敲门砖”。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悄悄破坏我们的食管?是滚烫的茶水?是腌制的食品?还是那些被忽视的慢性炎症?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李柏森,带我们一起揭开食管癌的神秘面纱,学习如何守护这条“生命通道”,远离癌症的威胁!



Q1:长期吃烫食和腌制食品,哪个对食管的伤害更大?

在众多食管癌诱因中,高温饮食与腌制食品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两种危险因素。从致病机制来看,烫食对食管的物理性损伤更为直接且严重。食管黏膜如同一条精密的输送管道,当遭遇高温食物时,黏膜表层细胞会受到灼伤。机体随即启动修复机制,这种“损伤-修复”的循环若长期反复进行,就可能在某次修复过程中出现基因复制错误,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最终演变为癌变。

相比之下,传统腌制食品的危害主要来自其中所含的亚硝酸盐。这类物质在体内可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长期积累可诱发细胞突变。

除上述两种因素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样会显著增加食管癌风险。烟草中的焦油和酒精都会直接刺激食管黏膜,造成慢性炎症,为癌变埋下隐患。

Q2:为什么食管癌早期难以被发现?

食管特殊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其病变的隐匿性。作为具有弹性的中空器官,即使内部出现肿瘤,早期阶段由于代偿空间充足,往往不会立即引起明显症状。只有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占据管腔大部分空间时,才会出现典型的吞咽困难表现——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进食干硬食物时的轻微梗阻感,随着病情进展,甚至连流质饮食都难以下咽。

除吞咽障碍外,食管癌的其他症状往往出现在中晚期: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可能导致声音嘶哑;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可触及无痛性包块;若穿透气管形成瘘管,则会出现饮水呛咳、痰中带血等表现;远处转移至骨骼时,患者会感受到持续性疼痛。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疾病已进入进展期。

具有特定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有食管癌家族史者、长期喜好烫食者、慢性食管炎患者以及40岁以上男性,都应定期进行食管专项检查,以期早发现、早干预。

Q3:目前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有哪些?

现代医学对食管癌的治疗已形成多学科协作的“三驾马车”模式: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具体方案的选择需综合考虑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等因素。

从解剖分段来看,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因手术难度大、创伤重,通常首选放射治疗;胸中段食管癌若属早期可直接手术,中晚期则建议先行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再评估手术可行性;胸下段食管癌若无手术禁忌,手术仍是根治的主要手段。

对于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全身治疗成为核心策略。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显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更令人振奋的是,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为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例如,Nectin-4强阳性患者使用相应抗体偶联药物(ADC)后,甚至可使弥漫性肝转移灶显著消退,获得长期生存。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化的诊疗流程至关重要。确诊食管癌后,必须完善包括颈部、胸部、全腹增强CT、超声内镜、骨扫描等全面检查,明确TNM分期。同时获取病理诊断及必要的分子检测结果,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Q4:爱吃火锅烧烤的四川人,食管癌风险真的更高吗?

关于地域饮食习惯与食管癌的关系,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虽然四川以火锅文化闻名,但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四川、重庆地区的食管癌发病率并未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其独特的饮食智慧密切相关。

火锅虽以高温烹煮为特色,但当地人在食用时会将烫熟的食物先放入油碟中降温。这层油脂不仅增添风味,更发挥着重要的温度缓冲作用,使食物入口时已降至安全温度。同样,烧烤食物也会待其稍凉后再食用。这种世代相传的饮食方式,有效避免了高温食物对食管的直接灼伤。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忽视温度控制的饮食习惯。例如立即食用刚出锅的热食,或饮用温度过高的茶水等。此外,传统发酵过程中产生霉变的腌制品(如表面有“白霜”的老式酸菜)确实含有较高浓度的致癌物质,应当避免食用。

预防食管癌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免烫食,控制腌制食品摄入,戒烟限酒,40岁以上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只要掌握正确的饮食方法,即使身处“火锅之乡”,也能有效守护食管健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刘永豪 视频 张朝杰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张朝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