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西方人爱喝冰水?

这与其种族特性、地理环境及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西方人多以牛羊肉为主食,这类食物高蛋白、高热量,在体内代谢易产生湿热之性。

西方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漫长寒冷,人体为适应环境,逐渐形成腠理致密、体质偏实热的特点。

《黄帝内经》云:“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景岳全书》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其地域气候促使人体阳气易内郁化热,因此适度饮用冰水可起到平衡体内热气的作用。西方人常把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作为保健品来吃,原因就是他们体内实热重。中国人如果天天吃以上两个清热解毒药,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和正气,导致身体大虚而生病。

从历史来看,西方传统饮食缺乏类似中医的“食疗”体系,冷饮文化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萌芽,工业革命后冰箱的普及更使其成为日常习惯。



中国人为啥提倡喝温热水?

农耕文明孕育的中国人,其饮食以谷物蔬菜为主,性味偏平和,长期形成的体质更偏向“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若效仿西方人大量饮用冰水,犹如“平地起霜”,极易打破体内阴阳平衡,导致各种疾病。比如女性长期饮用冰饮会导致闭经、痛经、宫寒不孕等多种疾病。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功能与阳气盛衰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食物,这一过程如同釜底燃薪,需借助阳气的温煦来推动。



《黄帝内经》曰:“胃以阳土,喜暖而恶寒”,明确指出脾胃对温度的敏感性很强烈。当人体摄入寒凉饮品时,犹如向炽热的炉膛泼洒冷水,寒邪凝滞胃腑,导致气机阻滞。胃部突然受寒,引发胃痉挛,还会导致剧烈胃痛。

有一年夏天,我外甥女也来峨眉山避暑。有一天她午饭后快速吃完一块冰淇淋,然后胸口剧烈绞痛,当时她痛得脸色发青,痛得天昏地暗,她丈夫立即把她背到我家(她住在我隔壁那个楼)。我诊断是胃受冰淇淋刺激导致的胃痉挛,所以立马给她点按脚背上胃经的一个穴位,一二分钟后,胃痉挛松解,胃痛立止,脸色也由青色转红润了。我趁机给她讲了一通为啥女人不宜吃冰冷饮食的中医理论。



长期嗜食寒凉,耗伤脾胃心肾之阳气,就会形成虚寒之证。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伴有四肢不温、畏寒怕冷、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症状,舌象多呈现淡胖有齿痕等阳虚特征。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温热饮品可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增强消化酶活性,而冷饮则会通过刺激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消化功能,这与中医理论形成跨学科的呼应。

中医倡导的“温热”,是强调“适寒温”的平衡智慧。35-40℃的温热水最接近人体体温,既能避免过烫损伤消化道黏膜,又可减少冷饮对胃肠道的强烈刺激。

对于运动后大汗淋漓者,少量饮用温热水可补充水分,但若贪图冰爽豪饮冰镇饮料,反而可能因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福建一19岁男生,打完篮球把一瓶冰饮一口气喝个底朝天后突发心梗猝死。

一个30多岁的男子爬山途中感觉太热,买了一瓶冰水,喝完后当场猝死。

深圳一45岁男子半夜喝了一杯冰镇饮料被送进ICU,差点没命。



因为喝冰饮突发疾病甚至死亡者,不是个案,需引起国人重视。

西方营养学界近年也开始关注“食物寒热属性”,如美国营养学会建议消化不良者避免空腹饮用冷饮,这与中医“胃喜温”理论不谋而合。

无论是冰水还是温热水,其本质都是不同文明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解读。

中医的智慧在于从整体观出发,强调“天人相应”“辨证论治”——阳虚体质者自当远离寒凉,热性体质和阴虚火旺者不必谈冰色变。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病而异,辩证喝水,对健康才最有利。

这种动态平衡的饮食观,正是五千年中医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智慧。



当我们不再纠结于“冰水vs热水”的简单对立,而是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来喝水,才能让每一口饮入的液体,都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从而收获健康和长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