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后宫中,第一号女主人是马皇后,第二号女主人便是他最爱的孙贵妃了。

孙氏,陈州人,父亲孙和卿,元末常州一名低级军官,母亲晁氏,上面有两个哥哥,大哥孙瑛,二哥孙蕃。



容德出众 嫁朱元璋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爆发,孙氏父母死于战乱,大哥孙瑛有才干,早年辞家远行,不知所踪。二哥孙蕃只好带着十三岁的她来到扬州避难,没想到扬州又遇兵祸,二哥孙蕃死于乱军之中,孙氏抱着哥哥的尸体放声悲哭。

这一幕正好被打扫战场的扬州元帅马世雄看到,马世雄见小女孩可怜,又生得秀美俏丽,便将她领回府中,马夫人也很是喜欢,夫妻二人便收她为义女。

孙氏长到16岁,不仅容貌艳丽,且贤名远播,朱元璋听说后,便派人向马世雄求娶,马世雄认为朱元璋是英雄豪杰,将来必成大业,自然很乐意这门亲事。

当时朱元璋已经娶了马氏,说起来马氏当年也是父母双亡,被郭子兴收为义女,和孙氏的命运倒是颇有些相似。



佐理后宫 不幸早逝

孙氏嫁给朱元璋没多久,于1360年十月初七,生下了朱元璋的第一个女儿,取名朱镜静,当时朱元璋已经有了四个儿子,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如今又得了个女儿,别提多高兴了。

不仅如此,史载孙氏“敏慧端丽而娴礼法,言动皆中矩”,意思是说她聪明美丽,又端庄大方,娴于礼教,言语行动都非常合乎规矩,连马氏都称赞她是“古贤女也”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封马氏为皇后,孙氏被封为贵妃,地位在一众嫔妃之上,襄助马皇后管理六宫。史载马皇后处事宽仁慈悲,孙贵妃则坚持法度,二人配合相得益彰。

孙贵妃曾与朱元璋登“香云阁”,观后苑刈稻,朱元璋命宫人取酒来,为“赏丰饮”,令贵妃诵诗助兴,孙贵妃当场吟诵了李绅《悯农诗》,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有加。



孙贵妃想起自己父母早亡,二哥也死于乱军之中,大哥孙瑛不知流落何方,很是伤心,请求朱元璋派人查访,后来在衢州寻得,朱元璋特授官职,“令在龙湾把关,不久除断事官,升河南行省参政,任太仆寺卿”。

孙贵妃嫁给朱元璋15年,先后为朱元璋连续生下四个女儿,长女朱镜静被封临安公主,下嫁韩国公李善长之子李琪、一女朱福宁为朱元璋第六女,被封怀庆公主,后下嫁王宁。其余两个女儿早夭,据说孙贵妃正是因为女儿的夭折伤心成疾,于洪武七年(1375年)九月,不幸病逝,年32岁,甚至都没有看到长女朱镜静的出嫁。



诸王服丧 古无此礼

孙贵妃去世,朱元璋很是伤悼,亲自为孙贵妃写了祭文,赐谥号“成穆”。

祭文曰:联闻古者宫妃其德足以辅内治、厚彝伦者,既薨之后,必有定谥之礼。惟尔贵妃孙氏,以笃慎之资、纯淑之行,勤于事上,慈以抚下。当国家开创之初,备警戒相成之道德,实冠于嫔御,功有助于中闱。方期享于安荣,曾莫跻于寿考。宜加增谥,以表推崇,可谥曰‘成穆’。”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命当时被封为吴王的第五子朱橚(洪武十一年时改封周王)主丧,行慈母服三年,东宫太子、诸王皆服齐衰杖期一年,这显然有违礼制。



《大明令》规定:父服斩衰三年,母服齐衰三年,庶母服缌三月。

礼部尚书牛谅也上书称:“《周礼》、《仪礼》,父在为母服期年,若庶母则无服。”

孙贵妃是太子和诸王的庶母,并无服期之礼。太子朱标也认为朱元璋此举有违礼制,抗辩说:"在礼,惟士为庶母服缌,大夫以上则无服。陛下贵为天子,而臣为庶母服缌,非所以敬宗庙、重继世也。"

修改丧礼 首开先河

朱元璋从来都不是恪守陈规之人,他认为古礼母服不合人情,直接命翰林学士宋濂等人商议改制。最后直接定为:“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还下令将新定丧制编辑成《孝慈录》颁行天下。

如此一来,吴王朱橚为孙贵妃行慈母服三年,东宫太子、诸王皆服齐衰杖期一年就顺理成章了,且此后也成了定制。



朱元璋此举是唐宋之后对母服的又一次提高,冲击了传统丧服承载“以父系为宗”的精神,创立了丧制“家有二斩”制度,从此之后子女为父为母均齐衰三年。

后世史家也有反对洪武改革丧礼者,清代学者阎若璩就评价说:

明太祖溺情孙贵妃之薨,变礼于懿文太子及诸王非其所成者,一时制耳……沿之而误且三百三十有二年矣。”

不论朱元璋此举合不合理,为一人而改变丧礼,足可见朱元璋对孙贵妃的宠爱之情。

永乐十八年时,明成祖朱棣最宠爱的妃子王贵妃去世时,朱棣下令丧葬礼按成穆贵妃孙氏的一应规格办理,以示对王贵妃的宠爱。

孙贵妃最初葬于南京朝阳门外褚冈,后来附葬明孝陵。朱元璋还下令还赐贵妃兄孙瑛田租三百石,作为每年供礼之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