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铁隧道局承建的滇中引水工程二期配套大理施工段项目,从一期总干渠延伸出干线、分干线、支线共29条,如毛细血管般将金沙江水输送到受水终点的一个个库塘、水厂,惠及大理白族自治州6县1市,输水线路总长451.18公里。截至今年3月,项目已完成输水管道安装149.11公里,隧洞开挖10.42公里,隧洞衬砌8.83公里,一张细密的水网逐渐铺就。

  披荆斩棘勾勒水网脉络

  最初在了解项目概况时,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滇中引水工程二期配套大理施工段项目总工程师李国感到了巨大挑战。“整个工程包括输水隧洞、管道、倒虹吸、渡槽、箱涵、明渠、泵站等,穿越公路、铁路、燃气管道、村庄,管理跨度大、协调难度大、施工难度大。”李国说,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团队进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翻山越岭、实地测量、拿到第一手数据。

  “我们技术管理团队平均年龄29岁,大多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为了工程的准确精度,2022年9月进场以后,我们历时两个月才完成整个测量控制网的布设。”李国说。

  每天7时30分,李国准时出门,带着测量人员在山上埋测量控制桩,午饭带到山上吃,所需要的水、沙子、石子都是两三个人分组抬到山上,有时一直工作到凌晨。“有几次我们所有人的手机和电筒都没电了,就用车灯照明完成埋桩工作。全线278个点位,我们分成3个小组,白天黑夜轮流工作。历时48天,总算把测量控制桩全部埋设完成。”时间过去了两年,李国仍记忆犹新。

  管线经过弥渡县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V字形的沟箐很多,管道要顺着沟箐的一侧斜坡埋下来,跨过沟箐再从另外一侧斜坡埋上去,安全停放和吊装设备都面临巨大困难。“最大的管道长2.1米,每延米钢管的重量达到1至1.2吨,一根管子重达十几吨。我们用无人机航拍,只能拍到一个平面图,无法指导现场施工,必须亲自下到沟箐底部去测量。”李国说,他带着测量人员在山上找了一棵大树系上安全绳,另一端系在测量员身上,测量员手持砍刀往坡下边走边砍,砍出一条测量通道。通过第一手测量数据,精准确定施工方案。

  “我们的技术人员来自不同专业,突然转型到水利专业,对于相关规范标准、行业标准都不是太清楚。进场后,技术团队28人每天利用早晨8点前、晚上9点后这两个时间段逐条学习水利规范、管道安装标准等知识,仅用了12天,团队成员就取得了水利行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以及质量员、资料员、技术员、材料员、实验员5大员证。”李国对技术团队的战斗力很是自豪。

  实操“大考”争分夺秒抢抓工期

  滇中引水工程二期配套工程全线的重难点工程多集中于大理段,地质复杂多变,从Ⅲ类岩到Ⅴ类岩,还有富水地段断层破碎带。此外,结构物类型多、变化大;输水管道半径大小不等。其中,位于巍山的骑马山隧洞,半径仅有2.3米,为超小直径的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作业,是全世界目前最小的TBM施工隧洞。施工过程中困难重重,需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在施工过程中,针对该隧洞特殊地质条件而设计制造的国内最小直径单护盾TBM“龙润号”掘进至2公里多时,遇到了一个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发生了突泥涌水,将价值上千万元的设备卡在原地,如果不及时处理将造成重大损失。

  技术人员迅速确定方案,一边疏通排水系统、一边进行修补,工人们轮流换班、躬身在狭窄的隧洞内前行,从泥巴里把设备掏出来,同时加固钢架,避免设备继续受到挤压。一天一夜后,险情控制住了,后来又经过15天的努力,设备终于脱困。“经历这次困难后,我们也积累了经验,创造出滇中引水工程中TBM在小断面隧洞掘进的纪录,一天掘进了27.5米。”李国介绍,两年多来,通过技术团队的共同努力,已总结出一套非常适合于这类小断面施工的机械化配套快速施工管理经验。

  “钻机、挖机和其他一些小型设备使用时都会发热,而洞里空气流通较慢,施工过程中,要在非常闷热的环境里坚持工作8小时,甚至10小时。”龙头山隧洞施工队队长胡学武介绍,2023年底,位于大理市的龙头山隧洞贯通比预定工期提前了188天,目前正在进行内衬浇筑,预计4月30日全线完工,他们即将迎来最后的胜利。

  一千多个日夜,既漫长又转瞬而过,对于很多建设者来说,每年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李国的父母年迈多病,在他的印象中,每年春节回家的时间都是陪着父母在医院度过。胡学武每天给工友送完午饭后,自己才有时间吃饭,为工友省下在路上来回的时间。他们争分夺秒、不辞辛劳,让清水润泽千家万户指日可待。在宾川县的施工点,完成管道铺设和土壤回填后,已经恢复了农业种植,果农们新搭的葡萄架上,正在孕育一年新绿。

  云报全媒体记者秦蒙琳段苏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