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州“南融、东进、西引、北联”的城市发展浪潮中,一项跨越自然屏障、重塑供热格局的民生工程 — 云中河贯通项目正稳步推进。作为忻州市集中供热管网的关键枢纽工程,其以“地下穿河”的技术突破、“环网供热”的前瞻布局和“生态智慧”的建设理念,成为撬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温暖杠杆”,书写着民生保障与城市发展的协同答卷。

一、项目背景:从“单脉供热”到“跨河环网”的破局之战


在忻州供热版图中,运行十年的慕山路DN700热力管线曾是云中河北岸200万㎡区域的供热主力。但随着康养社区、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密集落地,区域供热需求激增30%,单一管线暴露出“应急能力弱、扩容空间不足”的短板。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跨越云中河,这条贯穿城区的“母亲河”既是生态廊道,也是城市北拓的天然阻隔。项目创新性采用“河床下5米深层穿越”方案,新建DN600管网800米、DN700管网1300米,与现有管线形成环网,既规避了传统河面架管对景观的破坏,又为未来20年供热扩容预留空间,成为忻州“一河两岸”协同发展的破题之作。

二、技术攻坚:解码“地下穿河”的工程智慧


(一)毫米级精度的地下穿针术

采用水平定向钻(HDD)技术,通过三大创新实现精准穿越:

●轨迹规划:利用地质雷达扫描河床下10米地层,避开流沙层与卵石层,以“入土角8°、出土角6°”的平滑曲线穿越,误差控制在0.5米以内;●智能护壁:注入特制膨润土泥浆形成临时通道,回拖阻力降低40%,同时通过陀螺仪与倾角传感器实时修正轨迹,实现“地下穿针”般的精准施工;

●生态守护:全程非开挖工艺+全封闭泥浆循环系统,泥浆回收率达95%,零渣土外运,完整保留延河景观带与河道行洪能力。


(二)三重防护的“水下生命线”

穿越河段的1300米DN700管线采用三层复合结构:

●内层:TPEP防腐钢管抵御河水渗透与土壤腐蚀;

●中层:50mm聚氨酯保温层将热损失控制在5%以内;

●外层:抗压强度12MPa的高密度聚乙烯保护壳,可承受河床覆土与水流冲击,打造百年耐用的“热力隧道”。

三、多维价值:一条暖脉背后的城市发展逻辑


(一)民生保障:从“温暖兜底”到“品质升级”

双源供热更安全:环网运行后实现“双源互备”,单管故障时另一管线30分钟内满负荷切换,避免“全域停暖”风险;

智慧调控更精准:配套数字孪生热网系统采集2000+数据点,供热参数调控精度提升60%,温暖直达“最后一米”。


(二)城市能级:从“空间受限”到“北联引擎”

激活20平方公里发展留白:供热能力大幅提升,为康养社区、产业园区提供“能源底盘”,相当于为城市北联安装“热力引擎”;

构建韧性能源网络:环网预留智能调控接口,未来可接入生物质、太阳能、地热能等多能互补系统,全城热效率预计再提升15%,成为“无废城市”建设的绿色支点。

四、未来展望:地下管线勾勒城市温暖未来


当寒冬来临时,这条深埋河床下的热力管线将成为连接城市“温暖纽带”,不仅为千家万户送去稳定热能,更以基础设施的前瞻布局,为忻州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深层动力。

在产业升级层面,稳定的热力供应将成为康养产业的“生态土壤”,助力高端医疗、养老社区等业态集聚,推动“康养忻州”战略落地生根,培育城市经济新增长极;

在能源转型层面,项目预留的智能调控接口与环网结构,将为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接入提供物理支撑,推动供热系统向“多能互补、低碳高效”转型,助力城市实现“双碳”目标;

在城市治理层面,数字孪生热网系统不仅服务于供热调度,更将融入城市智慧化管理体系,为地下空间规划、应急灾备等提供数据赋能,让供热管网成为“会思考”的城市神经元。


从短期看,这是一项破解供热瓶颈的民生工程;从长远看,它更是一次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以“温暖基建”撬动空间拓展,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生态智慧”守护可持续未来。当云中河两岸的灯光与河面波光交相辉映,这条看不见的热力管线,正默默书写着忻州向“暖”而生、向“新”而行的城市叙事。

来源:忻州热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