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大决战》的人想必都有这样一个疑惑:邱清泉到底有没有被授予过青天白日勋章?
电影中特别戏剧化的展现了一幕,就是在淮海战役的碾庄战役期间,邱清泉指挥二兵团驰援黄百韬,原计划绕行到我军侧翼发动进攻,结果在潘塘镇遇到了被同样计划绕行攻击徐州机场的苏北兵团。华野苏北兵团基于敌援军到来,主动选择后撤,结果被邱清泉误认为我军是在溃退,于是一手炮制了潘塘大捷。
邱清泉事后将所获得的青天白日勋章挂在通讯兵丁小二身上,以表彰他在战时冒着炮火接通电话线的功绩。
有意思的是,影片里这位丁小二不久之后就被华野俘虏,反倒成了华野的一兵(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演员还在电影《挺进大别山》演了个会摆弄机枪的解放战士)。
不过,在翻遍民国时期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的名单,其中并无邱清泉的名字,反倒是有黄百韬的名字。
那么,《大决战》这一幕是不是杜撰的呢?
一
应该说明的是,国民党当局授予军职人员的勋章,最高级别不是青天白日勋章,而是国光勋章。
国光勋章是1937年11月8日定制的,但从定制到1949年10月,实际仅授予两人,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傅作义,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以后,又陆续授予何应钦、周至柔、俞大维三人。
也因为国光勋章授予难度太大,形同摆设,因此青天白日勋章在当时就成为国民党军每一个军职人员所期望获得的最高荣誉。
当然,在国光勋章定制之前,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也不容易,以至于当时国民党军官兵所期望的不过是能获得第二等的宝鼎勋章,当然在后面还有云麾勋章等等。
宝鼎勋章就是国民党军之中比较普及的勋章了,该勋章共分为九等,一等到四等给将军级别,三等到六等给校级军官,四等到七等给尉级军官,六等到九等给士兵。
邱清泉最高只获得过宝鼎勋章。
1939年11月,日军为了切断我西南补给线,迫使我军投降,从两广登陆,继而夺占南宁,并据守南宁外围的战略要地昆仑关。
同年12月16日,桂林行营下达反攻南宁的命令,并以杜聿明第五军为主力,当时邱清泉率领第五军所属的新编22师奇袭昆仑关以南五塘、六塘,截断了日军的后路,与正面进攻的第200师、荣誉第一师配合,夺取了昆仑关,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数千人。
此战虽未实现收复南宁的战前计划,但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不得不从华北、华东抽调大批日军增援华南战场,对抗战的大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邱清泉凭借此战功,荣获四等宝鼎勋章,昆仑关大捷后来被邱视为自己毕生经典战例,吹了一辈子。
也难怪黄百韬在豫东战役时收获一枚青天白日勋章,邱清泉要眼热了。
毕竟,邱清泉在豫东战役期间虽然也出了不少力,但一则坐观开封丢失,二则坐看区寿年兵团全军覆没,打到最后蒋甚至空投手令:
“雨庵弟:龙王店已于今晨拂晓失守,区寿年、沈澄年(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长)二同志若非阵亡,即已被俘。瞻念前途,深堪浩叹!弟为中原主力,与友军相处,不解围,不互救,殊堪痛恨!兹限于两日内东向驰援黄伯韬,达成任务,则可将功免罪矣。”
说不得,邱清泉还要感谢黄百韬最后关头突然杀出,不然蒋介石还不知道要怎么处分他,毕竟孟良崮战役失败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汤恩伯、李天霞)。
二
邱清泉的“潘塘大捷”是人为造出来的,这在当时基本上是共识。
1948年11月6日夜,华东野战军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淮海战役,黄百韬兵团当时要因为等从海州撤退的44军,所以延迟到7日撤退,加上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在张克侠、何基沣起义,至11日,黄百韬兵团被围在碾庄。
从11月13日起,蒋介石下严令要徐州国民党军以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驰援黄百韬。不过徐李增援的部队被宋时轮、刘培善指挥的7纵、10纵、11纵挡住,每日行径只有两三公里。
邱清泉心里焦虑,却始终没什么好办法。
11月15日下午,蒋介石下了严令:
“即日以有力部队,不顾牺牲,钻隙迂回,向大许家突袭,要求在一日之内占领大许家,掩护兵团主力前进。”
杜聿明想了个好办法,即要邱清泉抽调一部分部队,从徐州以东侧击我华野侧翼,邱清泉表面上赞同这个意见,心里却很不愿意。
邱清泉心里很清楚,国民党军部队是没有办法执行钻隙迂回这个战术的,但是他又不能违逆上司的意见,考虑来去,只好抽调非自己嫡系的74军作为突击力量。
整编74师在孟良崮战役全军覆没后,此处的74军为重新组建,军长邱维达,邱维达也不愿意充当二兵团的出头鸟,随即打电话给兵团参谋长李汉萍,李汉萍也推脱:
“这是总统的命令,不去就要军法从事,邱司令官也知道很危险,但没有办法。”
事实上,这条冒险的策略在当时情况下看,是完全可行的,但这是在没有后来碰到华野苏北兵团的情况下。
华野当时也抽调了苏北兵团三个纵队迂回徐州东侧,计划偷袭徐州机场,吴巧不巧,敌我双方两路大军在潘塘镇一带遭遇。
苏北兵团毕竟是三个纵队的兵力,一下子就把74军压得抬不起头来,只能龟缩在潘塘镇。在后续作战中,74军阵地几度被我军攻破,大有朝不保夕之感。
潘塘镇传来的枪声着实把邱清泉吓了个够呛,因为如果让华野从这里突破了,徐州机场不仅保不住,他的后路也将被切断(届时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没准打的就不是黄维兵团了)。
邱清泉惊慌失措之下,采纳李汉萍的意见,调70军96师开赴潘塘,协助被击溃的地107军261师,令人诧异的是,令邱一度不放心的原东北军12军112师(邱老是怀疑他们想战场起义)却打的很悍勇,一度形成胶着状态。
至11月17日,苏北兵团鉴于敌军增援,选择后撤,徐州暂时得到稳定,邱清泉大喜过望,于是捏造了“潘塘大捷”。
三
邱清泉捏造潘塘大捷,那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战果的,毕竟前一年他的黄埔同学胡宗南已经给他很好的示范(胡宗南吹嘘延安大捷)。
1948年11月25日,国民党南京国防部组织的“慰问团”前往邱清泉第二兵团所在的柳集慰问,邱清泉自然免不了一阵吹嘘,但当“慰问团”提出要去一线参观战场时,又不免慌张,于是只好解释:
“第一线阵地上常有人打冷枪,不能去,去了就有生命危险。”
邱清泉甚至给70军军长高吉人、74军军长邱维达打电话,要“慰问团”只准去军师部“慰问”,不准派人陪同慰问团到一线去。
不过,“慰劳团”也不傻,既然一线不让去,那么总该找个典型,现场慰问一下吧。
邱清泉大手一挥,让慰问团下到了70军32师。
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邱清泉在“潘塘大捷”中,谎称该师95团在增援过程中,在柳集石碑附近的一个村庄里歼灭我军一个整营,并查该团一个连在柳集遭遇我军包围时,一名通讯兵曾自告奋勇,冒着枪林弹雨,现场接通电话线,使得团部第一时间了解该部的情况。
“慰问团”也不了解情况,去了32师以后,就被邱清泉提前安排好的阵仗给迷惑,为了展示胜果,时任32师师长的龚时英还从96师接来了不少所谓缴获的枪支弹药展示。
就这么给蒙混过去了。
事实上就是,70军32师根本就没有参加潘塘镇战斗,即便是参与增援的96师、112师以及107军261师缴获加起来也没有特别多,据李汉萍回忆,邱清泉之所以选中32师当慰劳对象,是因为该师为刚刚组建,希望用慰劳来提振官兵士气。
邱清泉编造的谎言从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其实就已经被拆穿,但这件事还有后续。
邱清泉第二兵团被围在陈官庄后,某天突然接到了国防部指示,要授予在“潘塘大捷”那个通信兵青天白日勋章。他一下子就傻了眼,因为他自己对这段编造的战例都没放在心上,更别提这个子虚乌有的通讯兵。
没办法,邱清泉只好指示70军32师师长的龚时英,让他赶紧把人找到,结果发现这个通讯兵早就到了九泉之下。
据李汉萍回忆:
“第二兵团突然接到国防部通令,正式授予该通讯兵某某‘青天白日勋章’。在兵团部授勋时,龚时英遍找该兵不着。经查,这个通讯兵在进入包围圈后,因粮食缺乏而发牢骚,被第九十五团团长袁子浚秘密活埋了。不得已,龚时英就临时找了一个士兵冒名顶替接受了这枚‘青天白日勋章’。”
李汉萍回忆文章里提到的这件事,也许正好印证电影《大决战》之中经典的一幕。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在1949年10月前,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的人一共195人(此后到台湾以后还陆续授予了不少人),名字均可考。
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一大堆上将、中将、少将,只有极个别人的生平经历是不可靠的。
这其中包括1948年因徐州会战(即淮海战役)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的三人:杨亿源、朱士钦、刘剑虹。他们是为什么获得勋章,生平任过何职务、后来结果如何,都没有详细的记载。
也许他们三人里面,就有丁小二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