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海南岛前夕,毛主席曾专门提醒前线我军诸将,让他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

毛主席口中的“薛伯陵”,正是有“老虎仔”之称的国军将领薛岳,而能让毛主席专门提醒诸将对他不可掉以轻心,足见薛岳不简单。

不仅是毛主席,粟裕也曾评价薛岳“用兵尚机敏果断”。

毛主席和粟大将,都是我军中顶尖的用兵高手,他们如此评价薛岳,自然是对薛岳军事能力的一种肯定,事实上,薛岳确实也不负此评价,曾在解放战争初期,他就给华东我军带来过不小的麻烦。



一、走马上任坐镇徐州

抗战胜利后,内战一触即发,国军为压缩我军解放区范围,因此就在原战区的基础上,在各地成立了“绥靖”公署。

这其中,徐州“绥靖”公署是由原第三战区改编而成,因此,原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自然就成了该绥署主任。

但到了1946年5月,由于国军在华东战场上连连吃瘪,加上顾祝同被调任陆军司令,因此就需要再找一个人坐镇徐州。

思来想去,老蒋就想到了薛岳。

当时的薛岳,正闲居在上海,由于在抗战胜利后他的第九战区被裁撤,因此从1945年到1945年年初,他都一直处在闲居状态。

而薛岳的军事能力,老蒋还是比较清楚的,因此权衡之下,就决定对他再次启用。

其实在1946年初,老蒋就有意启用薛岳,不过,由于老蒋给出的职务都是不带兵且没啥实权的,因此薛岳并没有答应。

而这一次,老蒋是亲自到上海召见了薛岳,提出只要他出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就可以答应他包括带几个粤系将领、指挥上不做过多干涉等条件,因此,薛岳当即答应,并很快走马上任。

上任之后,薛岳干劲儿十足,而在这期间,国军徐州“绥靖”公署的一系列作战,确实给华东我军带来了不小压力。

1946年6月下旬,薛岳以50多个旅的兵力,分三路向我淮南、淮北解放区扑来,他的计划是趁着我山东野战军主力在鲁南,而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的空隙,重点进攻我军兵力相对薄弱的淮南。

而为了快速拿下淮南,薛岳安排国军精锐部队第5师作为主力,第5师即第5军,也就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不管是在装备上还是战斗力上,都明显优于我淮南解放区的留守部队。

因此从这里就能看出,薛岳对战场的把握还是相当厉害的,首先他专挑我军薄弱地带进攻,其次以第5师这样的精锐作为主力,为的就是稳操胜券继而为其下一步作战计划打好基础。

而由于当时我淮南解放区部队在装备。战斗力上相对弱势,因此虽苦战半个月,但最终在付出了极大伤亡后,淮南解放区失守。

之后不久,我山东野战军也遭遇到了一次相当大的失利。

当年7月底,陈老总率山东野战军主力南下,在行至朝阳集一带时,与薛岳的老部队69师92旅遭遇,由于该旅位置比较突出,因此陈老总临时决定,集中兵力力图全歼该部。

这场战斗打得十分顺利,山东野战军以伤亡800人的代价,基本歼灭了92旅,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

92旅被歼灭后,薛岳马上就对部队做出了调整,要求各部相互靠拢,务必以密集队形前进,避免再被我军找到分割歼灭机会。

而这一来,想继续扩大战果的陈老总,就暂时没有了打歼灭战的良机。



在这种情况下,陈老总决定集中兵力打不远处的泗县,当时驻守泗县的是国军桂系第7军的两个团,正常来说以多打少应该没太大问题,但当时由于正值雨季,导致山野不得不面对诸多自然环境的困难,加上弹药受潮等因素,最终未能拿下泗县城,反而受损不小。

泗县失利还只是开始,不久后,两淮也失守了。

如果说国军泗县的胜利,是凭借固守坚城的话,那么得手两淮,更多的便是薛岳在用兵策略上的体现,陈老总虽说也是足智多谋、久经战阵,但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最终还是中了薛岳“声东击西”之计。

二、薛岳的阴谋

泗县之战的同时,粟裕带着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捷报频传,先后取得了多场胜利,而这么一来,国军在苏中的形势就十分危急。

在这种情况下,薛岳就把目光瞄向了我华中解放区的中心城市,也就是淮安和淮阴。

薛岳的计划是,先以大军攻占两淮,一旦成功,就相当于给我华中解放区横插一刀,届时,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只能有两个选择:

第一,是集中兵力前来苏北尝试夺回两淮,而这样的话,那么在苏中陷入困局的国军便能摆脱粟裕,与此同时,因为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国军还能顺带收复丢失的城池。

而第二,如果粟裕不北上,而是选择继续留在苏中,那么国军在占据两淮之后,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便失去了去往山东的道路。

届时,国军在苏中有李默庵兵团,北边又有李延年兵团,华中野战军也将陷入被合围之中。

而为了实现这一计划,薛岳在部署上是煞费心机,尤其是在攻占两淮上,为保证一击得手,薛岳更是向南京要来了74师。

1946年8月19日,薛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74师为主力,同时配以第7军、第58师、第69师以及26师41旅,组建苏北绥靖军。

具体战术上,薛岳以74军为攻占两淮的主力部队,但不大张旗鼓,而是在出发后隐蔽在第7军的后面,与此同时,其他部队摆出一副要在泗阳与山东野战军决战的态势,以隐藏其进攻两淮的真实目的。

等到山东野战军将主力调动之后,74师再迅速出击,一举攻下两淮。

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而在实际实施中,由于薛岳部署得当,果然让陈老总上了当。

当年8月底,国军第7军抵达洋河镇并向泗阳猛攻,69师则攻占了睢宁和宿迁,另外58师则在渔沟一带与山野对峙。

国军的行动,自然引起了陈老总的注意,但他在和宋时轮商量后,却做出了严重的误判。

在他们两人看来,国军接下来的行动必然是要在泗阳一带与我军进行决战,从而切断我军返回鲁南的道路,因此经过考虑,陈老总定下了山野主力北上的方案。

而随着山野北上,两淮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兵力空虚情况,当山野抵达泗阳并与这里的国军第7军纠缠之际,隐蔽多时的74师突然从第7军背后杀出,并以极快的速度调头南下直奔淮阴。



此时就算明白了薛岳的阴谋,但也来不及了,74师本就战斗力强悍,而山野又被第7军死死拖住,而淮阴这边,尽管守城部队拼死阻击,但在74师凌厉的攻势和优势的火力下,最终还是被其突入城内。

就这样,淮阴被迫失守,淮安也紧随其后,而两淮的失守,导致我苏中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被分割两个不相连的区域,不久前才取得接连胜利的苏中解放区,则陷入了多面受敌的危险之中。

三、遇一人后彻底哑火

截止到两淮之战,薛岳在战场上算是顺风顺水,但不久之后,他的“运气”却来了个大逆转,开始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

造成这结果的关键,是因为薛岳遇到了粟裕。

两淮之战后,中央军委结合华中局意见,最终决定将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并一处,同时毛主席还特意叮嘱,“军事上由粟裕多下决心”。

有了军委的指示,加上胸襟开阔的陈老总大力支持,粟裕就开始统一指挥两个野战军作战,这么一来,薛岳算是彻底遇到了“克星”。

先是1946年的12月,合兵后的山野、华野在粟裕的指挥下,于宿北干净利落的全歼了国军戴之奇部,也就是整编69师,上至戴之奇,下至该部伙夫共2.1万余人无一漏网,尽数被歼灭。

紧接着在1947年的年初,鲁南战役打响,国军马励武部即整编26师被我军歼灭,最令人欣喜的是,国军精心组建的机械化部队第一快速纵队,也在此战中被歼灭,而华东我军也由此组建了特纵。

不仅如此,盘踞在枣庄的国军51师,也在不久后被歼灭。



宿北、鲁南两战,国军损失了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这个结果,让薛岳的指挥能力遭到了老蒋的严重怀疑,还斥责他“指挥无力,名声低落”,于是,就把心腹陈诚派至徐州,而薛岳则被撤职改任。

自此之后,薛岳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都在坐冷板凳,职务也是那种没啥权力的闲职,算是离开了权力中心,一直到解放战争尾声,薛岳才出任了国军海岸那防卫总司令,但刚上任不久,就被四野大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国军众将里,薛岳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军事能力的,但他对战争的理解以及对战术的运用,与粟裕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说是有“代差”,因此败在粟大将手里后,不再被重用也是必然结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