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工艺的浩瀚星河中,潮汕木雕以其繁复精巧的技艺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独树一帜。而揭阳金漆木雕,作为潮州木雕体系的重要分支,更以“金漆为魂、通雕为骨”的工艺密码,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璀璨明珠。从唐宋寺庙的梁枋雕花,到当代艺术馆的典藏珍品,这门技艺如何在千年时光中淬炼出独特的文化基因?其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匠人智慧与历史密码?

一、溯源:从“潮州厝”到“虾蟹篓”的千年传承

“潮州厝,皇宫起”的俗语,道出了潮汕建筑对雕梁画栋的极致追求。揭阳木雕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揭西出土的独木舟上已现简单越式图案,成为岭南地区最早木雕实证。至唐代,三山神庙的兴起推动木雕技艺汇聚发展;南宋绍兴年间,随着揭阳学宫、县衙的兴建,木雕饰件大量应用,地方风格渐成体系。



清代中期,揭阳名匠黄开贤以“半畔蟹篓”开创了木雕史上划时代的技艺革命。他发明“毛尾雕刀”,突破多层镂通的技术瓶颈,使《虾蟹篓》这一题材成为潮汕木雕的标志性符号。作品中,篓中龙虾须爪纤毫毕现,水流波纹层叠透光,将“玲珑剔透、密而不塞”的通雕美学推向巅峰。这一创新不仅奠定了揭阳木雕“铺货精品出揭阳”的行业地位,更让“虾蟹篓”成为潮汕文化中丰收与坚韧的精神图腾。

二、技艺密码:金漆与通雕的双重基因



揭阳金漆木雕的核心技艺密码,在于“金漆为表、通雕为里”的完美融合。其工艺体系包含三大特征:

  1. 通雕立体性
    以“多层镂空”技法构建三维空间,如《水漫金山寺》挂屏中,34个人物与亭台、波涛分列三层,通过松树掩映亭台、水族穿行鱼背等细节,将神话场景压缩于59厘米画面而不显局促。这种“以虚代实”的空间处理,被喻为“木上舞台”。
  2. 金漆髹饰
    素雕完成后,需经历填漆灰、贴麻布、髹涂推光漆等20余道工序。杨细容等匠人坚持古法,以天然大漆调和金箔,在1毫米宽的构件边缘精准施艺,确保刀纹清晰、金面如镜。其代表作《六角馔盒》中,黄豆大小的人物面部仍能辨喜怒哀乐,足见技艺之精。
  3. 题材叙事性
    从《二甲传胪》的科举吉兆到《水淹金山》的神话演绎,木雕成为潮汕民俗的立体百科全书。匠人常以谐音、隐喻传递美好祈愿,如“蟹”喻“甲”象征科考及第,“松鹤”组合寓意长寿。
三、匠人谱系:从“木雕状元”到非遗传承



揭阳木雕的传承史,是一部匠人突破创新的奋斗史:

  • 黄开贤(清代):被誉为“木雕状元”,其发明的通雕技艺使虾蟹题材突破平面局限,代表作为揭阳关帝庙藻井《半畔蟹篓》,至今仍为建筑木雕典范。
  • 叶锡永(1917-2005):20世纪工艺美术先驱,曾参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装饰工程。其与马坤城合作的《水漫金山寺》以“散点透视法”重构神话战场,天兵水族厮杀场景动态十足,现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 杨细容(当代):省级非遗“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复兴失传的刻填彩漆画工艺。其父辈创作的《蔗糖丰收》以漆为墨再现揭阳糖业盛景,而她本人凭借《六角馔盒》两度斩获国家级工艺金奖。
  • 林少党(当代):钱坑木雕第六代传人,作品《九狮》获深圳文博会金奖。他创新融合机械与手工雕刻,使传统虾蟹篓题材焕发现代审美意趣。
四、非遗新生: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

面对工业化冲击,揭阳木雕通过三条路径实现活化:

  1. 功能拓展:从宗祠建筑装饰转向家居摆件、艺术收藏。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巴黎中国城均采用揭阳木雕作为文化标识。
  2. 技艺融合:杨细容将漆画刻填彩技艺引入木雕,以雨伞骨磨制刻刀,在漆面勾勒出蔗田、码头等现实题材,打破传统神话题材局限。
  3. 教育传承:揭西钱坑镇成立木雕协会,林少党等匠人开设工作室培养百余名学徒,推动“非遗进校园”项目,让年轻一代感受刀笔春秋的魅力。

木上有春秋,金漆映古今,揭阳金漆木雕的千年传承史,是一部潮汕人用刻刀写就的文化史诗。从黄开贤的“虾蟹篓”到杨细容的“刻填彩”,从庙宇梁枋到国际展馆,这门技艺始终以“通雕镂月、金漆鎏光”的东方美学,讲述着潮汕大地的精神密码。当木槌声仍在钱坑镇的作坊中回响,非遗匠人们正以守正创新之姿,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永恒光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