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近年来,从开展学校食堂和外供餐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到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从提升“互联网+明厨亮灶”的应用水平,到建立区域性大宗食材采购平台……北京有条不紊地推进校园餐治理,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长远看,仍需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并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赋能,不断将校园餐治理引向深入,进一步筑牢学生舌尖安全与健康防线。

4月22日上午,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围绕“保证食品安全,深化校园餐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走进学校、餐饮企业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论述,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首善标准,筑牢安全防线,建立全链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始终将食品安全和学生健康放在首位,把校园餐做成“放心餐”“营养餐”“幸福餐”,为学生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北京作为首都,用餐群体庞大、经营形式多样、责任主体多元、社会关注程度高。这次尹力书记深入学校、餐饮企业调研,做出一系列工作部署,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传递了以更高标准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的强烈信号,体现了对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中小学校园餐是重大民生工程,更是良心工程,不容丝毫闪失,须臾不可放松。各部门单位应坚定不移地将食品安全和学生健康放在首位,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促使学校、食堂承包者、食品供应商等相关责任主体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守牢安全底线。同时,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紧盯采购、配送、贮存、加工制作等关键环节,及时排查纠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各项安全风险隐患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呵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需要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注重以标准促规范,以规范保安全。这方面,北京进行了持续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以来,北京市教委等部门制定实施中小学校食堂、校外供餐管理专门办法,坚持从填补制度缺口入手,多部门联动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护墙。今年即将发布的《北京市学生营养餐原材料品质指南》行业标准,细化16类食品的采购要求,提出禁用野生蘑菇、木薯、四季豆等食材,划出了清晰红线,为保障学生的饮食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校园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制度标准建设永无止境。实践中,有待相关部门继续完善制度标准,推动每个环节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并严格按照规范执行,让安全风险隐患无处藏身。

实践一再证明,校园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需要教育、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和相关学校切实担起职责,合力强化全过程监管,推动实现防患未然。近年来,从开展学校食堂和外供餐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到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从提升“互联网+明厨亮灶”的应用水平,到建立区域性大宗食材采购平台……北京有条不紊地推进校园餐治理,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长远看,仍需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并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赋能,不断将校园餐治理引向深入,进一步筑牢学生舌尖安全与健康防线。

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密不可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需在校园餐品种多样、营养均衡上做文章,努力使“校园餐”成为“营养餐”“幸福餐”。针对学生成长发育需求,在饮食搭配科学合理上下功夫;对特殊膳食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营养配餐;开展“阳光食堂”活动,从技术上、制度上拓宽外部监督渠道等。这不仅需要政府和学校发力,还要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调动家长、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的积极性,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集思广益想办法,群策群力解难题,不断优化供餐模式、升级菜品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学生餐事关千家万户,关乎祖国未来。各部门、单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始终把校园餐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抓在手上、放在心上,积极推进校园餐饮改革,凝心聚力构建保障首都校园食品安全的常态长效机制,既牢牢守住底线,又奋力追求高线,持续推进“食”与“育”并重,定能让广大学生吃得安心、暖心又舒心,更好托举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