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汽车 行业频道】2025年4月23日,第21届上海国际车展正式拉开帷幕。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李云飞在8.1号馆比亚迪集团展台接受了太平洋汽车的深度采访,围绕技术推广、海外市场、智能驾驶、ESG建设等行业关注话题展开交流,展现出比亚迪在多个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发展思考。
技术赋能全球化:从研发投入到产能布局的全链条深耕
谈及技术推广优势,李云飞指出:"相较于文化或品牌传播,颠覆性技术的推广难度相对较低,因其具有可视化特征,像比亚迪的部分技术,只需在语言表述上稍作调整,便能在海外市场清晰展示,这为技术出海奠定了基础。" 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542亿元,持续的高额研发支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2023年比亚迪30周年之际设立30亿慈善基金,其中部分资金专注于科教事业,助力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生态构建。
在人才储备方面,过去三年比亚迪吸纳了5万余名优秀大学生,2025年计划再招聘1.5万人,目前企业拥有12万工程师团队。"我们为技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平台,在这里,他们的研发成果能够快速转化并应用,形成正向循环。" 李云飞表示。
海外市场成为比亚迪增长的重要引擎。2024年其海外销量达42万台,2025年一季度销量21万台,预计全年销量将达80万台。在市场策略上,比亚迪采取"精选国内优质产品出海"的方针,利用部分海外市场较高的物价水平合理定价。至于产能规划方面,比亚迪已在东南亚、巴西、匈牙利等地建设工厂,并配备多艘运输船只,以提高全球产能调配效率。
驾驶辅助发展观:以安全规范破局行业信任挑战
针对近期监管部门对驾驶辅助宣传的规范变得更加严格的情况,以及新规对驾驶辅助技术普及的影响,李云飞认为:"政策的规范实际上有利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长远健康发展。过去一两年,行业内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这与七八年前电动车发展初期类似,少数事故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产生认知偏差。如今国家及时介入,打击不良示范,从长期来看,这将推动整个行业回归技术本质,建立消费者信任。"
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优势源于数据、人才与规模的协同效应。"我们拥有五六百万L2+驾驶辅助系统的保有用户,积累了海量真实路况数据,同时配备5000多名驾驶辅助软件工程师,通过端到端大模型持续优化技术。"李云飞介绍,比亚迪驾驶辅助硬件采用5R12V方案,配备29个传感器,通过数据积累、模型训练、算力算法优化及软件迭代,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具体场景中,高速与城市快速路的领航辅助能有效减轻驾驶疲劳,城区复杂路况下的跟车、变道表现亦趋于流畅,"许多用户体验后表示难以回归传统驾驶模式"。
在合作层面,比亚迪与丰田等国内外品牌保持技术及零部件合作,双方合资公司中,丰田部分车型的研发及核心零部件采用比亚迪技术,形成"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
ESG与可持续发展:从产业出海到低碳生态的长期主义
回顾比亚迪的出海历程,李云飞梳理道:"早期我们通过代工诺基亚等品牌积累制造经验,2011-2012年电动大巴与储能业务率先出海,2022年乘用车业务正式启动全球化征程,我们始终致力于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中,比亚迪将 "产品与服务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视为核心,今年首次发布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简称ESG),将以往在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实践进行体系化呈现,并计划每年更新,接受公众监督。
针对产业低碳规划,比亚迪关注到当前产业集中于经济大省与大城市的现状,正谋划在西北地区利用光伏资源进行原材料加工及光伏发电储能项目,"未来几年,我们将逐步推进这一规划,通过新能源技术助力区域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车企社交平台运营:构建良性互动生态的规范之道
谈及微博等社交平台对车企的价值,李云飞表示:"这是企业及高管与用户直接对话的重要窗口,通过用户反馈,我们能更精准地调整产品策略、优化定价,并进行品牌推广。" 在品牌传播方面,比亚迪注重差异化策略,针对汽车圈内与圈外受众制定不同的内容方案,探索更广泛的传播路径。
对于高管在社交平台的发言规范,李云飞强调:"高管言行代表企业形象,需遵循‘多赞美同行、传递正能量’的准则,杜绝口水战与短期流量思维。发布新技术时,应聚焦自身优势,客观表述领先性,避免对竞品进行不当点评,共同维护行业良性竞争环境。"
编辑点评
在此次采访当中,李云飞传递出比亚迪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兼顾全球化布局与社会责任的发展理念。从智能驾驶的安全规范建设到ESG体系的完善,比亚迪正以务实态度应对行业挑战,其战略路径为中国车企的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文:太平洋汽车 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