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海谊众发布2024年报:营收1.7亿元,同比下滑近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不足700万元,同比减少近96%。
上海谊众2024年的业绩可谓大变脸。2021年9月,上海谊众登陆科创板,10月公司核心产品紫杉醇胶束获批上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这一品种2022年为上海谊众带来营收2.36亿元,净利润1.4亿元。
2023年科创板上市的上海谊众“摘U”,就多亏了紫杉醇胶束。
但是,为何进入2024年上海谊众一下就不行了呢?公司自己给出了答案:2024年公司紫杉醇胶束产品尚未进入医保,自费药无法有效实现市场准入,大幅影响了产品销售。
还好上海谊众“迷途知返”,在去年的医保谈判中谈成,紫杉醇胶束如今已经正式纳入医保目录。今年一季度,上海谊众虽然营收只微增3.39%,但产品销量同比大增348%。
不进医保没有活路,上海谊众以沉重的代价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医疗新政冲击
紫杉醇是国内肿瘤化疗最大品种,其中白蛋白紫杉醇是销售额最高的剂型。根据米内网数据,2022年,白蛋白紫杉醇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达到40亿元,占据紫杉醇市场的半壁江山。紫杉醇脂质体及普通紫杉醇位列其后。
上海谊众开发的紫杉醇胶束属于紫杉醇的改良剂型,以2.2类新药的身份上市,属于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剂型。
紫杉醇胶束有显著的临床优势:用药前无需进行抗过敏反应或止呕预处理,无需使用特殊输液装置;而且紫杉醇胶束神经毒性更低,患者能耐受的剂量大幅提升,能实现更好的疗效。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紫杉醇胶束最高客观缓解率能达到52%,其他如白蛋白紫杉醇最高客观缓解率为33%、紫杉醇脂质体仅为26%。
上海谊众给紫杉醇胶束定了一个高价:每支1690元,治疗费用是紫杉醇脂质体的近12倍、白蛋白紫杉醇的7倍以上,这在化疗药中近乎天价。
图源:上海谊众年报
高定价的好处是销售起速快。2022年,紫杉醇胶束上市的首个完整年度,上海谊众实现了2.36亿元的收入和1.4亿元净利润。上海谊众股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年中最高接近200元。当时上海谊众可能觉得,市场反响那么好,不进医保也没问题。
但2023年开始的医疗系统政策变化,给上海谊众好好上了一课。
2023年下半年以来,医疗机构收紧了对自费药的管理,医院准入难度加大。上海谊众表示:有时候即使医生开出处方、患者到DTP药店购买,化疗药回医院配置并使用的难度也很大。这直接影响公司药品的销售。
健识局发现,一位广州地区的患者在社交平台表示,某医院建议其使用紫杉醇胶束,但该医院却不允许使用院外购买的化疗药,在辗转多家医院后,该患者才找到允许其回院输注的医院,经历颇为波折。
受政策影响,2024年1月起,上海谊众的主要客户有7家DTP药房直接关停。公司表示,关停药房占2023年公司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15%,特别是关掉了江苏省肿瘤医院的院内药房,对紫杉醇胶束的销售冲击很大。
年报显示,2023年下半年起,紫杉醇胶束销售收入环比已经出现下滑,2024年全年,紫杉醇胶束销售量为17万支,同比下降三成,作为上海谊众唯一一款商业化产品,紫杉醇胶束销量下滑大幅拉低了公司收入和利润。
实现以价换量
2024年4月,国家医保局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全国公立医院采购的药品中,目录内品种的采购金额占比已超过90%。自费药的市场空间已经明显收紧。
这样的情形下,上海谊众再死扛着不让紫杉醇胶束进医保,就不现实了。
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紫杉醇胶束的医保价格为376元/支,同比下降近78%。但上海谊众实现了以价换量,一季报显示,在进入医保的首个季度里,紫杉醇胶束的销量就实现同比348%的增长。根据财报数据估算,一季度紫杉醇胶束的销售量在18.9万支左右,超过去年全年的销量。
销量增长的带动下,上海谊众一季度营收同比取得3.39%的增长,扭转了下滑态势。
上海谊众已经在产能上做足准备。年报披露,2026年中,公司年产500万支的募投项目将建成投产,接下来就看上海谊众的销售能力了。
2022年初,上海谊众曾与百洋医药达成商业化合作,依托其商业渠道推广公司紫杉醇胶束产品,与此同时,上海谊众也在加强自身营销网络建设。年报显示,纳入医保目录后,公司加大了营销投入,自主营销团队规模在快速壮大中。
但截至2024年末,公司销售人员还不足200人,比绿叶制药、恒瑞医药、石药等紫杉醇制剂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少了很多。
上海谊众测算,要消化新增产能,紫杉醇胶束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的患者渗透率要达到10%以上,光靠一个肺癌适应症肯定是不行的。上海谊众还在开发乳腺癌适应症,目前处于三期临床,如果能在近两年成功获批,将很大程度加速放量。
留给上海谊众的时间并不算太多。胶束产品的技术壁垒并不算高,市场上已有多家公司入局紫杉醇胶束产品的研发,包括双鹭药业、海正药业等。上海谊众表示,保守评估公司大概将有3-5年的先发优势。
撰稿丨李傲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