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毓肥
提起近几年汽车领域的热门芯片公司,我们可能会想到英伟达、高通、Mobileye、地平线、黑芝麻(参数丨图片)等等;MCU 领域则还包括恩智浦、英飞凌等等。
与之相反,计算机芯片领域「红绿蓝」御三家,摩尔定律来源地英特尔,在汽车行业近几年声名不显。
尽管特斯拉 Model 3 在英特尔座舱芯片帮助下,成为纯电时代第一个爆款,宝马更曾经是英特尔的忠实客户,但正当智能电动汽车腾飞之时,英特尔似乎又沉默了。
蓝色巨人并不会放过冉冉升起的计算机新战场,投资 Mobileye、投资极氪都是深度进军智能汽车市场的动作。
至于自身的产品,此前英特尔也已经推出了智能座舱领域的新一代芯片,支持 AI 大模型,性能也明显领先高通的 8295。
到了 2025 年,英特尔希望加大力度。
昨天是英特尔第一次来到上海车展,我们也见证了下一代英特尔智能座舱芯片的提前亮相。如果只看理论性能,代号为 Frisco Lake 的新一代芯片,性能远超高通下一代座舱平台 8775。
当 L3、L4 呼之欲出,英特尔能否抓住智能出行的下一个风口?
带着问题,我们今天采访了英特尔汽车业务副总裁 Jack Weast,来听听芯片行业绝对老玩家的新想法。
变革已至
这是 Jack 2023 年在英特尔官方博客里面一篇文章的小标题。
文章里面他提到,「我们不可避免地处于汽车行业一个时代的终结,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下去」。
英特尔的汽车业务,曾经是上一个时代智能座舱的先行者。
2012 年马斯克发布了他心目中的轮上计算机 Model S。2018 年伴随 Model 3 推出的 MCU2.0,用的就是来自英特尔的 A3950。
这也是英特尔最成功的一代汽车芯片,全世界一共有超过 3000 万台汽车搭载了这一系列芯片,品牌横跨特斯拉、宝马、长安等多国多品牌。
然后英特尔在智能座舱领域出现了长达六年的产品空白期。
这期间高通 骁龙 820A 异军突起,到了 8155 已经基本奠定了高端汽车座舱的首选,8295 更是开始摸索舱驾一体。
与高通、英伟达,以及中国厂商如亿咖通、联发科对比,英特尔脚步明显慢一拍——但蓝色巨人的技术底蕴依然深厚。
2023 年底,英特尔推出了新一代「软件定义」SDV 座舱芯片方案,代号「Malibu Lake」。
根据业内猜测,初代 SDV 脱胎自消费级 Ultra 1 代架构。配合对标台积电 4 纳米工艺的 Intel 4 制程,初代 SDV 拥有极强的纸面参数。
事实上,根据安兔兔公布的车机芯片跑分排行榜,初代 SDV 的理论性能跑分,是高通 8295 的超过两倍。
英特尔投资的极氪汽车,也曾经在 2024 CES 上官宣会成为英特尔座舱芯片的量产车企。
到了 2025 上海车展,英特尔带来了第二代 SDV 座舱芯片,预计将在 2026 年量产上车。
曾经帮助 Model 3 征服早期新能源大众的 A3950,本质上属于英特尔产品线中入门定位的「Atom 凌动」系列,而到了 AI 时代,英特尔直接将当家花旦「Ultra」系列车规化。
第二代 SDV 芯片的代号是「Frisco Lake」,它的核心亮点有两点:10 倍于初代 SDV 的 AI 性能,每瓦功耗整体性能提高 61%,以及原生支持12个摄像头数据输入。
初代 SDV 内置了一块 13TOPS 稀疏算力的 NPU 芯片,这意味着二代 SDV 的性能起码超过 130TOPS,已经超越了 Orin N,可以做高速 NOA+ 记忆泊车级别的舱驾融合。
同时二代 SDV 的理论性能,预计依然相比高通下一代舱驾一体芯片 8775/8797 有明显领先。
而且和特斯拉使用的 AMD 方案一样,英特尔方案也可以外接显卡,并且理论性能同样超越 Model S/X 上面那块 MCU 3.0。
看起来英特尔已经做好了准备,将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底蕴带到智能汽车的座舱时代。
但问题是,辅助驾驶,乃至于自动驾驶呢?
不需要智驾芯片?
英特尔目前没有单独的自动驾驶芯片产品,Mobileye 的业务相对独立。
但英特尔不会甘心与自动驾驶时代擦肩而过,上海车展上它和黑芝麻达成合作协议,将基于黑芝麻的华山系列智驾芯片,打造舱驾融合方案——类似于蔚来的 ADAM CCC,或者是特斯拉的 MCU 3.0,将智驾芯片和座舱芯片封装在同一块主板、同一个盒子内。
Jack 表示这个合作并不只是「装到一起」这么简单,黑芝麻芯片的算力会与英特尔芯片共享,在特定场景下是可以一起计算的。
事实上「融合」,是英特尔抢占智能汽车市场的新方法。
从初代 Ultra 开始,英特尔开始使用 Chiplet 芯粒的方式制造芯片,芯粒指的是不同功能的小芯片,用硅底座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芯粒的好处是不同用途的功能,可以用不同成本的半导体工艺制造。
我们以智能驾驶为例,负责摄像头数据处理的功能,可以用 10 纳米工艺制造,主要负责跑大模型的功能,则可以用 5 纳米工艺制造,最终将这些功能区块拼在同一块大芯片内,而不需要所有功能都用 5 纳米,徒增成本。
Jack 认为英特尔的芯粒让不同芯片厂商的设计,有了融合的可能,「你不需要单独设计一整块芯片」。
目前英特尔持有 Mobileye 88% 的股份,但 Jack 强调,英特尔在芯粒战略上欢迎所有 ADAS 芯片厂商,包括黑芝麻、地平线等等厂商都欢迎加入芯粒生态。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最开放的平台」,Jack 这样总结。
目前英特尔的主流工艺包括 Intel 7、4 和 3,分别对标台积电的 7、4、3 纳米工艺。即将在年底上市的消费级 Panther Lake、车规级 Frisco Lake芯片,都是不同工艺的芯粒拼接而来。
以黑芝麻的合作为例,Jack 表示目前还是独立的两家公司,两颗芯片,「但未来肯定有可能做到用芯粒集成为一颗大芯片」。
往更远的方向展望,Jack 强调目前的汽车内部依然有很多 ECU,不同的域有单独的芯片调配。
而英特尔的芯粒架构,同样可以将不同域控用不同工艺,集成到同一颗大芯片内部,「这才是真正的节约成本的方式」。
可以说这才是芯粒战略的真正目标,用一颗芯片统领一台汽车。
能赚钱吗?
但摆在英特尔宏伟蓝图面前的,是赚钱难题。
根据 2024 年财报,AI 路上高歌猛进的英伟达,汽车业务占比不到2%,而几乎统治了座舱领域的高通,汽车业务占比也仅超过 6%。
智能汽车正在爆发,但智能汽车的芯片还没有那么赚钱。
尽管英特尔曾经是智能座舱的先行者之一,但错失辅助驾驶前五年的疯狂生长,还是让它显得没有那么灵敏自如。
2021 年 8 月英特尔资本领投极氪 5 亿美元融资,让业界开始看到英特尔重回车圈的决心,两年后的座舱平台也开启了蓝色巨人的新时代。
但已经打出统治级地位的两位美国友商,也依然并未让汽车业务成为现金牛,另一方面又是冉冉升起的中国汽车芯片厂商,甚至是蔚来、小鹏等自研芯片的中国车企,英特尔仍然面临严峻考验。
「That's why I'm here 所以我来了」。
Jack 表示正是因为英特尔目前需要进步,也正是因为中国市场有最多的可能性,所以他需要来到中国,所以英特尔在中国设立了专门的汽车事业部。
「未来汽车行业的新机会都在中国,所以我们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这样强调英特尔的决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