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昨两天,2025届上海高校春季促就业系列招聘会(临港新片区专场)在上海电机学院举行,共吸引了35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1500余个岗位。其中,来自临港新片区的企业占七成,相当一部分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和航空航天领域重点企业。
而在23日,“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供需对接专项活动在上海电机学院同步举行,吸引了全国19所高校代表参加,助推毕业生与临港企业高效对接。
好政策减轻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压力
23日,在上海电机学院举办的临港新片区产业布局与人才政策宣讲会上,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客户服务部主任郭延齐全面介绍了新片区“4+2+2”产业布局、发展方向和产业政策。据介绍,2019年至2024年间,临港累计签约前沿产业科技项目超570个,总投资超6200亿元;上海市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中,五分之二在临港;上海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量中,超三分之一在临港;上海市在建的各类项目中,近五分之一在临港。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前沿产业蓬勃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临港是年轻的城,更是年轻人的城。”临港新片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培在政策宣讲会上重点解读了临港新片区的人才政策和实习政策,道出了这片热土对青年人才的诚意,呼吁各地高校关注临港、选择临港、扎根临港,与新城共成长。
据悉,临港不仅有“稳定、透明、可及”的落户预期,还有各类低成本、便利化、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例如,新片区对认定的重点用人单位加大人才落户支持力度,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重点机构的硕士研究生工作经历满1年可落户,本科学历学位的核心业务骨干工作满2年可落户。人才公寓租金低至30元平方米/月,公租房最长可租6年。相关人才可享受连续3年,每个月1000—5000元不等的租房补贴等福利。
一家临港企业HR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名实习生每月最高能拿5000元补贴,非沪籍、非沪学校的实习生额外每月最高能拿1000元交通住宿补贴,企业运营实习基地每年还有10万元支持。这些政策既减轻了学生压力,也让我们招人更轻松。”
“就业育人联盟”喜扩“朋友圈”
新民晚报记者还获悉,“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发布了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方案以“聚力拓岗优服务春季攻坚促就业”为主题,通过实施“一核引领”“十向融通”“百员联动”“千校万企”“万岗历练”计划,持续深化高校与临港新片区企业的协同,力争把联盟打造成一体化就业协作平台。
具体而言,每年举办10场“智汇讲堂”主题品牌活动,包括:名企导师工作坊、政策-产业对话会、校友成长路径分享会等;每月发布临港企业招聘需求100条以上,其中技术研发类岗位占比不低于60%;推动80%以上成员高校与临港企业建立稳定人才输送管道;每年组织千名学生在临港开展就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AI精准帮扶、重点群体指导及招聘活动,形成全链条就业服务,赋能更多青年学子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
上海电机学院是申城“留临率榜首高校”。2024年全校共有381名毕业生在临港就业,占毕业生人数的12.73%。为了让更多高校学生了解临港、融入临港、建设临港,去年4月,上海电机学院联合国内30余所高校,30多家临港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发起成立“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联盟”聚焦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需求,整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资源,着力构建“政—企—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生态。通过政策共研、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大力推进全国各类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扎根临港,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蓄水池”。
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成员单位扩容
今年,“联盟”成员再次扩容——包括桂林理工大学等8所市内外高校、上海临科智华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加入其中。此次新加入联盟的成员企业大多为临港地区该行业的链主企业,进一步拓展了联盟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促进了联盟间成员的多样性,增加了联盟成员深入合作的可能性。“联盟”还向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等16家龙头企业授牌“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将为联盟高校学子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也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技术攻关、产教融合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原标题:《“留临率榜首高校”举办春季招聘会:好工作、好政策、好前景请人才“留下来”》
栏目编辑:马丹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