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比如东北的黑土,中南地区的红、黄壤,除此之外,还有白浆土、褐土、栗钙土、漂灰土等等。不同种类土壤间存在明显的分布和性质差别。
1.红壤
分布:中亚热带绿阔叶林;
主要性质:中度脱硅富铝风化,黏粒中游离铁占全铁50%~60%,深红色土层。底层可见深厚红、黄、白相间网纹红色黏土。黏土矿物以高岭石、赤铁矿为主黏粒硅铝率 1.8~2.4,风化淋溶系数<0.2,盐基饱和度<35%,pH 4.5~5.5。
2.砖红壤
分布:热带雨林季雨林;
主要性质:遭强烈脱硅富铝风化,氧化硅大量迁出,游离铁占全铁的80%,黏粒硅铝率<1.6,风化淋溶系数<0.05,盐基饱和度<15%。黏粒矿物以高岭石、赤铁矿与三水铝矿为主,pH4.5~5.5,具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
3.赤红壤
分布:南亚热带季雨林;
主要性质:脱硅富铝风化程度仅次于砖红壤,比红壤强,游离铁度介于二者之间。黏粒硅铝率 1.7~2.0,风化淋溶系数0.05~0.15,盐基饱和度15%~25%,pH 4.5~5.5。
4.黄壤
分布:亚热带湿润条件,多见于700~1 200m的山区;
主要性质:富含水合氧化物(针铁矿),呈黄色,中度富铝风化,有时含三水铝石。土壤有机质累积较高,可达100g/kg,pH4.5~5.5。
5.黄棕壤
分布:北亚热带暖湿落叶阔叶林;
主要性质:弱度富铝风化,黏化特征明显,呈黄棕色黏土。B层黏聚现象明显,硅铝率2.5左右,铁的游离度较红壤低,交换性酸B层大于A层,pH5.5~6.0。多由砂页岩及花岗岩风化物发育而成。
6.黄褐土
分布:北亚热带丘岗由较细粒的黄土状母质发育而成;
主要性质:土体中游离碳酸钙不存在,土色灰黄棕,在底部可散见圆形石灰结核。黏化淀积明显,B层黏聚,有时呈黏盘。黏粒硅铝率3.0左右;pH表层6~6.8,底层 7.5;盐基饱和度由表层向底层逐渐趋向饱和。
7.棕壤
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但大部分已垦殖旱作;
主要性质:处于硅铝风化阶段,具有黏化特征的棕色土壤,土体见黏粒淀积,盐基充分淋失,PH6~7,见少量游离铁。
8.暗棕壤
分布:温带湿润地区针阔叶混交林;
主要性质:有明显有机质富集和弱酸性淋溶,A层有机质含量可达200g/kg,弱酸性淋溶,铁铝轻微下移。B层呈棕色,结构面见铁锰胶膜,呈弱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70%~80%,土壤冻结期长。
9.白浆土
分布:温带湿润地区平缓岗地森林草原;
主要性质:上轻下黏,具有明显的白浆化作用。上层土壤周期性滞水,下层顶托,还原铁锰漂洗,部分侧向位移,移出土体,部分沿裂隙下渗,以铁锰锈斑作胶膜淀积,以微结核残存。表层有机质含量50~100g/kg,其下为灰黄至灰白色白浆土层,质地较轻,B层质地黏重,具有明显淀积黏土膜,暗棕色。
10.棕色针叶林土
分布:寒温带针叶林;
主要性质:具有酸性淋溶,弱度发育。凋落物腐解的富里酸下渗,络合部分铁铝下移,使表层盐基饱和度降低。冻结期长,冻层阻隔使溶性物质随水上移。B层棕色,全剖面呈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50%~70%。
11.漂灰土
分布:寒温带棕色针叶林土区地势低处;
主要性质:在A层下出现漂灰层,pH4.5~6.0,阳离子交换量60~200cmol/kg,盐基饱和度50%左右。永冻层存在导致铁铝络合淋溶弱。
12.灰化土
分布:强淋溶针叶林;
主要性质:属于铁铝有机质络合淋溶强烈的土壤。大多见于无冻层的砂质土壤,表层有机质层及腐殖质层深厚,下移的富里酸络合淋移铁铝成分,并在B层形明显腐殖质与铁铝络合淀积层。
13.燥红土
分布:热带亚热带干旱河谷与稀树草原;
主要性质:盐基饱和的红色土壤,复盐基明显,交换性钙、镁占阳离子交换量的80%以上,pH 6~7,有时达7.5。
14.褐土
分布:暖温带半湿润区;
主要性质:具有黏化与钙质淋移淀积的土壤,盐基饱和,处于硅铝风化阶段,有明显黏淀层与假菌丝状钙积层。B层呈棕褐色,pH7~7.5,盐基饱和达80%以上,有时过饱和。
15.灰褐土
分布:温带干旱、半干旱山地,云杉、冷杉下;
主要性质:腐殖质累积与积钙作用明显的土壤。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可达100g/kg、下见暗色腐殖层,有弱黏淀特征,钙积层在40~60cm以下出现,铁、铝氧化物无移动,pH 7~8。
16.黑土
分布: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
主要性质:具深厚均腐殖质层的无石灰性黑色土壤,均腐殖质层厚30~60cm,有机质含量一般30~60g/kg。底层具轻度滞水还原淋溶特征,见硅粉,盐基饱和度在80%以上,pH 6.5~7.0。
17.灰色森林土
分布:温带森林草原地区森林植被;
主要性质:具深厚腐殖质层的土壤。腐殖质层厚达50cm,有机质含量20~30g/kg。弱度淋溶,剖面下部结构面见硅粉。具O-A-AB或(B)-BC-C剖面构型,冻土层厚1.5m。
18.黑钙土
分布: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
主要性质:具深厚均腐殖质层和碳酸钙淋溶淀积层的土壤。腐殖质层厚50cm左右,有机质含量50~80g/kg。其下,钙积层明显。表层pH7.0,逐渐往下pH达8~8.5,冬季冻层达1.3~1.5m。
19.栗钙土
分布:温带半干旱草原;
主要性质:具有栗色腐殖质层和灰白色钙积层的土壤。表层栗色腐殖质层厚20~30cm,有机质含量15~45g/kg。愈趋半干旱,有机质层愈薄,含量亦减。其下灰白色积钙层发育明显,积钙层见于20~30cm深处,厚达20~40cm,呈斑点状或层状积钙,石膏及易溶盐局部聚积。
20.黑垆土
分布:黄土塬面上,由黄土发育;
主要性质:具低有机质含量(10g/kg),但腐殖质层却很深厚(1m或更深)。原位黏化,但无明显黏化层,具假菌丝状石灰累积。
21.棕钙土
分布:温带干旱草原向荒漠过渡;
主要性质:具浅棕色薄腐殖质层、灰白色薄积钙层的土壤。地表多砾石,见黑色地衣,具有多角形裂隙,石膏聚积,积钙层接近地表。
22.灰钙土
分布:暖温带干旱草原区,母质多为黄土,少数为冲积扇洪积物发育;
主要性质:低腐殖质、具弱淋溶特征。植被覆盖率10%~40%。仅夏季土壤发生淋溶,易溶盐、碳酸钙、石膏累积于15~30cm处。碳酸钙含量可达120~250g/kg,石膏聚积层含量高,尚可在底部见易溶盐累积,含量可达10g/kg。pH 8.5~9,表层初显结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