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浪潮下的“隐形者”
2025年上海车展以“拥抱创新”为主题,以36万平方米的展区、超百款新车首发的盛况,再次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风向标”。比亚迪、小米、蔚来等品牌展台人头攒动,新能源车型占据绝对C位。然而,这场狂欢背后,一批曾叱咤风云的品牌却悄然缺席,它们的“隐身”折射出中国车市残酷的洗牌逻辑。
韩系、法系集体退潮:转型乏力下的战略收缩
韩系品牌现代、起亚、捷尼赛思的集体缺席,成为本届车展最显著的变化之一。这是自2002年韩系车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从A级车展中“消失”。数据显示,2024年韩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已跌至1.6%,与2016年巅峰时期的7.35%形成鲜明对比。北京现代虽在车展前夕发布纯电SUV ELEXIO及新能源战略,但销量六连跌的颓势已难掩其转型步伐的迟缓。起亚虽曾展示EV系列概念车,但市场反响平平,最终选择以“战略沟通会”替代参展。
法系品牌同样未能幸免。东风雪铁龙、标致等品牌淡出展台,捷豹路虎则通过独立发布会传递电动化战略。分析认为,这些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的犹豫,使其错失了中国市场的黄金窗口期。
超豪华阵营“让位”:国产高端逆袭的序章
传统超豪华品牌玛莎拉蒂、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的缺席,是另一大焦点。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百万级豪车销量同比暴跌53%,兰博基尼跌幅高达67.3%。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比亚迪仰望品牌累计销量突破1万辆,尊界S800开启预售后48小时订单超2000台,国产高端车型正以“技术平权”颠覆超豪华市场的话语权。
新势力洗牌:生死竞速下的“出局者”
高合汽车、极越、哪吒汽车的缺席,揭示了新势力阵营的生存危机。高合因破产重组陷入停滞,极越因供应链纠纷“闪崩”,哪吒则因资金链问题深陷欠薪风波。这些品牌曾以黑马姿态崛起,却在资本退潮与竞争白热化中黯然离场。而小米、鸿蒙智行等新入局者,则以成熟的生态链和智能化技术迅速填补空缺,成为流量新宠。
车展变迁背后的行业逻辑
新能源转型定生死:缺席品牌多因电动化进程滞后,未能跟上中国市场“换道超车”的节奏。比亚迪、小米等依托本土化研发和供应链优势,快速抢占技术高地。
消费结构重塑:年轻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超越品牌溢价,传统豪华品牌若无法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突破,将难敌国产高端车型的“降维打击”。
资源向头部集中:市场马太效应加剧,弱势品牌在研发、渠道、资金上的短板被放大,而头部企业通过多品牌矩阵形成生态壁垒。
结语: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时代的车轮
2025上海车展的展位变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缩影。当“消失者”成为历史注脚,新势力与自主品牌正以创新为刃,切割出全新的市场格局。这场变革中,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2025上海车展上消失的品牌#
事件发生于2025-04-24 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