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纵是人的本性,克制是人的理智。

01

凌晨一点半,13岁的儿子,还窝在床上,手里抱着手机,疯狂地在打游戏。

这已经是他连续熬的第三个通宵了。

我站在卧室门口,看到这一幕,绝望地快要喘不过气来。

儿子今年刚上初一。小学毕业之后,儿子想要买手机,我们拗不过,只能买了。

一开始,我们就跟他约定好了手机使用规则,他也答应得很好。

可没想到的是,一个长假过去,儿子就陷入手机世界,无法自拔。

他吃饭时,一边吃一边盯着手机,随便扒拉几口就说饱了;叫他干点活,嘴上“嗯嗯”答应,身体却一动也不动。

晚上不到12点绝不沾床,早上永远是睡不醒,起不来,被我怒吼一顿才肯慢悠悠爬起来。

最让我崩溃的是儿子的学习。

作业能拖就拖,能抄就抄,或者干脆不做,成绩也从原来的中上游,直接滑到了班级垫底。

为此,老师三天两头打电话找我。

我也压力很大,整天在他耳边咆哮:

“你就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一天到晚就知道戳那破手机,你看看你现在成什么样子了!

人不人鬼不鬼的,一点精神都没有。再这样下去,你以后可怎么办啊?”

“我知道了!能别能别叨叨了,烦死了!”儿子一脸不耐烦说。

后来,我说的多了,他就阴沉着脸,一声不吭地转身,“砰”地摔上房门,再从里面反锁,直接无视我的存在。

他爸见状彻底急眼,开始使用强硬手段,打骂儿子、摔手机、拔网线……

结果儿子更叛逆了,不仅跟我们大吵大闹,还偷偷拿我的钱,去租了手机玩!



02

那段日子,因为手机问题,我们全家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争吵,我内心也焦虑得不行,干什么事都没心情。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多巴胺”的文章:

游戏、短视频这些东西,之所以这么容易让孩子上瘾,是因为触发了孩子大脑内的一种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

多巴胺能够让大脑立刻感觉很爽、很开心,就好像吃糖一样幸福,吃完一块,还想吃下一块。

可一旦停了,已经适应了高度多巴胺释放的大脑,突然没了这种强刺激,人就会像从高处掉下来一样难受,情绪低落,烦躁不安。

久而久之,大脑对这种“即时满足”产生了依赖。

但反过来,碰到那些需要努力、慢慢来才有结果的事,比如学习、看书、动脑筋,他就提不起兴趣了,觉得没意思。

其实,真不是儿子天生懒,也不是故意跟我对着干,而是他大脑已经陷入了“多巴胺陷阱”里,无法自拔了。

他沉迷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手机带来的那种唾手可得、源源不断的快感。

我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仔细想想,我之前的那些吼叫、没收、强制,是治标不治本,不仅剥夺了儿子唯一的“快乐”来源,还让他产生了更强的逆反心理。

想到这里,我深吸一口气,下定决心:

是时候给儿子来一次“多巴胺熔断”了!

但这并不代表,要完全隔绝电子产品,因为这在现代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来。具体做法如下:



03

1. 先停止对孩子的批评指责,和孩子坦诚沟通,再一起制定彼此接受的规则,循序渐进地执行

过去,我总是搞“一刀切”,总以为没收儿子的手机,想方设法不让他碰就行了。

可哪成想,我越是限制,他心里越惦记,想尽一切办法也要玩到。

真是应了那句话:青春期的孩子,吃软不吃硬,你越强硬,他越叛逆。

现在我才算明白了,光堵是没用的。关键得先跟儿子好好商量,定个我们俩都觉得行、都能接受的规矩,然后再慢慢来,不能太心急。

于是,我站在儿子的角度,先理解他,再真诚地向他道歉:

“儿子,以前妈妈说话做事太急躁了,我对此感到很抱歉。”

“但我知道,你其实也是想学好的,对吗?就是现在呢,好像有点儿管不住自己,老想玩手机。没关系,挺正常的,大人们有时候也这样。”

儿子没吭声,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

“你看这样行不行,现在妈妈不硬收你手机了,但咱们得一起想个办法,定个规矩,帮你慢慢调整过来。你觉得怎么样?”

儿子同意了。我和他“讨价还价”了半天,最终定下了几条规则:

周一到周五,放学回家后,允许他使用手机放松半小时,待完成所有作业和学习任务后,睡前还可以再玩上半小时。

但前提是,晚上10点之前,必须把手机放到客厅指定的位置,不能带入卧室。

周六、周日,每天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可以有3小时的自由使用时间,但单次使用不能超过1小时,中间必须有间隔。

另外,全家人吃饭时,都不允许带手机到餐桌上。

如果违反了约定,第二天手机使用时间减半。

规则定好后,我把它写在一张大纸上,贴在了客厅显眼的位置,一进门就能看到。

儿子也挺痛快就答应了:“那说好了,我们都得照着做。”

当然,偶尔有时候,他也会超时,但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下子就火了,而是会心平气和地提醒他一句:“儿子,妈妈相信你是个说话算数的孩子。”

我就这么轻轻一点,他通常就自己把手机放下了。



2. 鼓励孩子做更多喜欢的事情,帮孩子转移注意力,多带孩子体验真实生活的乐趣

儿子以前想学街舞,但因为学业忙或者说沉迷手机,一直没行动。

现在,我找了个机会,给他报了个家附近的街舞体验课。

他一脸抗拒:“妈,我不想去,跳舞多傻啊。”

我软磨硬泡,把儿子“押”去了教室:“先去试试,就当活动活动筋骨,试了实在不喜欢,我们就不去了。”

没想到,一堂课下来,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他眼睛里却有了久违的光彩:“还行,比想象中有意思。”

看儿子有兴致,我马上跟他商量,给他报了名。

流汗、记动作、跟上节奏,这些都需要专注和努力,但每次下课后,儿子那种大汗淋漓后的放松和满足感却是真实的。

现在,儿子渐渐地爱上了跳舞,还让我给他买镜子,自己在家练习。

小时候儿子喜欢拼乐高,我便买了几套复杂的机械组让他拼。刚开始他也是不情不愿,但一旦投入进去,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看到儿子费好大劲儿,把一个特复杂的模型拼搭成功后,他脸上的自豪和成喜悦,是任何游戏都替代不了的。

周末的时候,我会拉着儿子一起去爬山、打球、逛逛街,或者拉着他和我一起去买菜。

在路上,我可以找一些话题,跟他聊聊新闻、学校的事儿、或者他喜欢的明星八卦等等。

刚开始,他总是爱搭不理,或者敷衍几句。

但只要他说,我就很认真地听,并且给他积极回应,讲我的感受。

慢慢地,儿子话开始多起来,有时还会主动跟我分享一些他的想法。



3. 日常生活中,我们父母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手机管理的好榜样,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要是我们整天喊孩子“熔断”,自己却手机不离手,孩子可能信服吗?

我深刻反省了自己和老公之前的行为——下班回家累了,就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美其名曰放松,实际上给孩子做了极坏的示范。

现在,我必须强制家人一起做出改变。

晚饭后,我们不再捧着手机,而是拿起书本阅读,或者陪儿子聊聊天,跟他一起研究乐高。

除此之外,我还把电视遥控器收起来,书房的书桌收拾干净,只放学习用品,自己的手机充电也放在客厅,卧室坚决不带手机,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干扰因素。

而且,每次当儿子按照约定,在规定时间主动把手机交给我时,我都会立刻表扬:“谢谢你这么遵守约定,能做到自我管理,真了不起!”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的时候,我看到了儿子的变化:

他晚上能按时睡觉了,早上起床不再需要我声嘶力竭地吼;

吃饭时能主动放下手机,和我们聊几句;

写作业虽然有时还会拖拉,但整体效率提高了不少,不再需要我盯梢。

最让我惊喜的是,儿子脸上的笑容多了,眼神也变得有神了,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整个人变得阳光起来。

快到两个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周末,儿子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有3个小时的手机时间。但他玩了一个小时左右,竟然主动把手机放下了!

我好奇地问他:“怎么不玩了?”

他耸耸肩说:“感觉……也没那么好玩了,没意思。我还是去楼下练会儿舞吧。”

那一刻,我差点激动得哭出来!

虽然儿子的成绩,还没有回到巅峰状态,但好在稳住了,没再往下滑,只要继续保持,肯定会进步的。

老师也反馈说,他上课能听进去了,也开始和老师同学有互动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现在,距离我们开始“多巴胺熔断”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儿子依然会用手机,但他不再是手机的奴隶。

手机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工具,一个偶尔放松的渠道,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他有了自己热爱的运动,有了可以投入的爱好,有了更规律的作息,更重要的是,他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向上的动力。

回想这段经历,我深深体会到:

毁掉孩子的从来不是手机本身,而是我们对手机背后“多巴胺陷阱”的无知和应对失策。

对抗成瘾,强制打压往往适得其反,只有理解其原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疏导和替代,用耐心和爱去陪伴,才能帮助孩子挣脱束缚,夺回自己人生的主导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