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顶流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在中国行长沙站,原本计划开启美食文化探索的他,竟在直播中遭粉丝“槟榔投喂”,随后“槟榔事件”迅速冲上各大平台热搜。“甲亢哥” 在吃下槟榔后的痛苦模样,让无数网友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槟榔的杀伤力。

那么,有些人明知槟榔的危害,为什么却依旧难以割舍?它的风评又是怎么坏得如此彻底的?



(图源“第一现场”)

从提神果到成瘾物

槟榔在我国主要种植于海南、云南、福建和台湾。

早期,槟榔的名声并没有这么“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夸它能驱虫、消食;

汉代人民把吃槟榔当做和喝茶一样的消遣活动,他们在扶留叶中放入少量的灰浆,包裹住槟榔,然后进行咀嚼。

那么,槟榔是怎么从提神果变成成瘾物的呢?

槟榔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多酚类、生物碱(槟榔碱和槟榔次碱)和矿物质等。而人们吃槟榔产生的即时感受,就主要来源于槟榔碱。

槟榔碱是经典的非选择性毒蕈碱M受体激动剂,具有拟胆碱反应。而胆碱是人体重要的神经递质,我们的神经兴奋传递就是和这东西有关。

吃槟榔后,身体会出现面部红润、身体发热、微微出汗等反应。同时,槟榔碱能使人产生欣快感、舒适感等主观感受,并提高人的抗饥饿能力和耐力。另外,槟榔碱还可以增加内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令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具有类似抗抑郁的作用。

在咀嚼槟榔时,这些生物碱通过颊黏膜被快速吸收,一般在5分钟内会产生上述各种身体反应和心理感受,并持续大约2~3小时。

槟榔这些独特的药理性质是它在人群中广为流行的基础,也成为部分人群滥用槟榔的重要原因。



图源:Pixabay

公认的一类致癌物

其实槟榔一直存在争议主要还是它的致癌问题。

虽然槟榔在我国没有被明令禁止食用,但在2021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一纸禁令,直接把槟榔广告踢出了电视和网络平台。

事实上,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中心早就明确槟榔是一类致癌物了。无论是中外,各项数据和研究都显示槟榔和口腔癌相关度极高。

槟榔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在唾液作用下会生成大量活性氧,并攻击细胞DNA,诱发基因突变。这种物质通过与槟榔碱共同作用,还会加剧口腔黏膜损伤。另外,槟榔中的亚硝胺是公认的致癌物,可直接破坏DNA结构,增加口腔癌风险。

除此之外,槟榔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石灰(氢氧化钙)可腐蚀口腔黏膜,香料中的甲醛等物质也会进一步刺激组织,长期摄入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长期咀嚼槟榔不仅会导致牙齿磨损、松动甚至脱落,还会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该症状初期表现为口腔灼烧感、口干,后期黏膜变硬、张口困难,癌变率高达7%~13%,癌变部位常见于颊部、舌缘和牙龈。

同时,吞咽槟榔汁液可能诱发食道炎、胃溃疡,增加食道癌风险。槟榔碱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失常,加重心血管疾病。即使成功戒断,已形成的口腔黏膜纤维化、牙齿损伤等病变难以完全恢复,需长期医疗干预。



图源:Pixabay

危害巨大却难以禁止

槟榔既然致癌,为什么不禁止了呢?

事实上,槟榔行业已经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经济层面来看,槟榔产业涉及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为大量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从文化层面讲,在部分地区,槟榔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在社交、婚庆等场合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想要在这些地区快速禁止槟榔,会面临较大的文化阻力;从监管角度而言,槟榔的消费群体庞大且分散,销售渠道众多,监管难度较大,很难做到完全杜绝槟榔的生产、销售和消费。

但无论如何,槟榔的危害不容忽视。如果大家身边有嚼槟榔的亲朋好友,一定要尽早劝说,为了身体健康,远离槟榔,戒得越早,健康越有保障。

参考资料:

[1]孙智敏.槟榔致癌 必须戒掉它[N].甘肃科技报,2025-02-26(008).

[2]邱慧.危险的槟榔:是“千亿产业”,还是“致癌瘾品”?[J].中国报道,2022 (11).

供稿单位:重庆电脑报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审核专家:余师亮

记 者:叶家余

编 辑:卢婷婷

主 编:陈 鑫

总编辑:余师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