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灭亡,是外戚干政,藩镇割据,还是宦官专权?或者是宗室内乱,亦或者是太后垂帘?

恐怕这些原因都不是清朝灭亡的根本所在,清朝真正灭亡的原因是死在了土地兼并上。

先说结论,每个封建王朝都有土地兼并的现象,但清朝的尤为严重,清朝时期的土地兼并比明朝的时候还要严重2倍。

那么,具体都有哪些表现呢?



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旋即开始了霸占土地。

在短短的23年时间里,八旗贵族们就在京都附近霸占良田多达1600万亩。这些全部成为了旗人的私地、旗地。

等到满清政权得到稳固之后,全国耕地的流失更加严重。



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后期,乾隆在位的时候,全国已经有四成以上的耕地被皇族、八旗和各级官僚占据。

仅仅是皇庄一项就有1300万亩,且都是良田。

和珅是有名的大贪官,他不仅贪图钱财,更是占据了数量不菲的土地、耕地,其数量高达80万亩。



如此数量的耕地,足以养活清朝500万贫下中农。

为了保证手中的土地不被汉人弄走,满清还颁布了典卖禁令,明令禁止旗人将耕地卖于汉人。

不耕只知贪图享乐的旗人,想方设法将手中的良田变相租给汉人地主,通过长期收租的方式供养自己的奢靡生活。



到乾隆时期,旗人的耕地流失率已经达到60%了。这种现象催生了新的阶级,地主阶级。

直隶省因为靠近京都被视作王化之地,可在直隶,广大的农民只能沦落成佃户,为地主、贵族打工。

这一人数的比例高达70%,离京都如此之近,满清尚无法调控,更不用说富饶的江南地区了。



在江南,地主占据了总人口的5%左右,可他们手中掌握的耕地面积,占据了江南整体耕地的六成以上。

到了18世纪中叶,清朝10%的人口拥有全国85%的耕地。这不仅威胁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广西这个贫困的省份,桂平县的地主却能够拥有3000亩的耕地,至于生活在贫困土地上的九成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还不足五亩。



除了地主喜爱土地、霸占耕地以外,商人同样将土地视作财富的象征,一旦有了收入必定会将收入转化成土地与耕地。

徽商在生意上是成功的,同样他们在土地兼并上也是一把好手。每年通过佃户收租就能岁入10万旦。

这样的商人在江浙地区不下百户之多,由此可见,江南地区的土地兼并到达了何种严重的程度。



广州作为清朝对外开放的口岸,按说开明的商人不应将眼光局限在耕地上,可伍秉鉴名下拥有的田产高达50万亩。

即便是放到整个广州府,50万亩已经能占据到整个州府的两成了。

因而,贵族掌握了制度,地主侵蚀了整个国家的根基。



除了贵族与地主,拥有科举特权的官僚阶层同样是土地兼并的推动者。

或是为了鼓舞年轻人报考科举,也或是为了维护官僚阶级的利益,清朝时期的举人可以免赋税。

一旦中了举人,那么他名下的田产可以免交赋税,且享有特权的田产亩数高达2000亩。



如果有幸中了进士,那么,免税的田产又可以翻一倍达到4000亩。

江苏一直是进士的主要产区,在这里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现象,那就是整个县、整个省的耕地全部不用交税,只因进士的田产占据了绝大部分。

如此严重的土地兼并必然带来预料中的恶劣后果。



由于土地私有化严重,国家的税收出现了腰斩。雍正在实施新政之前,能够收上来的田赋也不过才应收的六成而已。

即使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改革也无法阻土地兼并的严重趋势,到1794年乾隆后期,仅直隶一个地方的流民已经高达200万了,占了当地人口的15%。

伴随着人口爆炸性的增长,只会加剧对土地的依赖,但土地有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暴动也就接连不断的兴起。

白莲教起义裹挟的流民就有300万,太平天国兴起的时候更是波及数省,捻军控制了山东、河北的大部分地区。

这些农民运动无疑不瞄准了清朝的软肋土地下手,既有凡天下天、天下人同耕的口号,也有劫富济贫,强制分配地主土地的行动。

哪怕到了土地革命时期,在苏区打倒的地主大部分也是清朝时期形成的地主家族。

清朝在统一与管理的过程当中,虽然认识到了宦官、外戚干政、藩镇割据等方面的威胁,极力避免了这些。

可依然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归根结底就是土地兼并严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