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持续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秸秆变饲料 环保又增效

“靠着价格低廉的秸秆,奶业‘冬天’就显得不是那么‘冷’。”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的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回收秸秆养牛,自养和奶农代养的10万头奶牛在奶价连续低迷的20个月里,抗市场风险能力的优势显著。

据统计,2023年,仅山西秸秆可收集量就达1377万吨,可饲养3442.5万只羊或372万头育肥牛。国家推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工作以来,山西省围绕草食畜大县产业需求,以建设秸秆饲料化重点县为抓手,持续推进全省秸秆综合利用。2023年,全省饲料化利用量226万吨,由2019年的23.91%提高到2023年的33.69%,提高近10个百分点。

“我们的做法是,打造政策链、贯通供应链、搭建技术链、做强产业链,四链融合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山西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主任张靖波介绍。

政策引导,出实招创实效

2018年和2020年,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分别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和《关于禁止野外用火的决定》,通过立法和规范性文件,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是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责任主体,要求发改、环保、监察、农业、公安、财政、农机等部门要密切协同配合,共同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为秸秆综合利用营造了政策环境。

同时,山西还制定了补贴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各地以秸秆离田利用为主要方向,以重点乡村和交通要道为支点和连线,重点支持秸秆收储运市场主体,提高离田效能。

省级政策引导之下,太原市连续8年出台普惠政策,玉米、高粱秸秆利用每亩补贴35元,市财政累计投入2.1亿元,2023年,该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34%;晋城市连续4年支持秸秆利用和收储运体系建设,市财政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7%。

2023年,山西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3.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下一步,山西省将围绕《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督促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用地、用电、税收、信贷等鼓励政策。同时,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将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进一步推动全省秸秆产业化发展。

农企衔接,共建县域收储运体系

“每年秋收时节,我们会用自己的机器去帮老百姓收庄稼,收到的粮食我们给老百姓运回家,秸秆自己带走。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得到了饲草原料,农户不仅不需要出粮食的收割费用,每亩还能净得20元的秸秆收益。”朔州市山阴县骏宝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门负责人李明春说。

近年来,山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为依托推动了全省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这为秸秆就近就地转化为饲草提供了支撑,体系的完善为秸秆饲料化供应链的建设提供了契机,同时创新出畜牧养殖的秸秆化新业态。

据介绍,该省重点县“以奖代补”政策聚焦支持市场主体在秸秆收储运三个环节的建设,鼓励各地以秸秆离田利用为主要方向,以重点乡村和交通要道为支点和连线,推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同时示范推广高效收储运设施设备,采取“打捆-清运”“粉碎-清运”等秸秆离田收集模式,降低离田成本,提高离田效能。

在建设秸秆收储中心方面,山西推动收储主体与种粮大户、秸秆利用企业有效衔接,提高秸秆规模化收储和供应能力,解决秸秆从田间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成年处理规模百吨级以上收储中心2000余家,基本实现了乡级全辐射。

“有了企业收储秸秆后,我的经营收益上去了,市场风险降低了,企业有赚头,我有盈利,农民有流转收入,这个就能持续下去,我赔钱了,不敢再流转土地,农民也没收入了。”朔州市山阴县安荣乡八步堰村的种植大户樊晓林在收储企业的前期投资与引导下,流转了2200亩土地种植玉米,实现了“旱涝保收”。

山西不断探索优化秸秆收储机制,在全省逐步推广“公司+经纪人”“公司+收储运主体”等集约化收储模式,搭建起以秸秆利用企业为中心、经纪人和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优化了秸秆供需双方的对接,同时建立了新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机制,为山西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

科技护航,激发产业活力

发酵后的饲料相比于传统的干草秸秆饲料适口性更好且更有利于牛羊的消化。骏宝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秸秆全年收储量为3.6万吨,可供养殖肉牛数量1.6万头。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传统单打独斗的技术服务,已经很难适应产业发展需求,2025年,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在现有的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础上,增设了生态环能产业技术体系,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110多名报名专家里,遴选出31名专家,分成3个小组开展工作,其中专设多个秸秆综合利用岗位,来强化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由此,山西在体系团队的科技支撑下,大力推进了秸秆饲料化过腹增值行动,这将大大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发展。

近年来,山西省在大同、朔州等牛羊草食畜养殖业发达地区重点开展秸秆青(黄)贮、膨化、压块等饲料化高效利用,推动秸秆变肉、秸秆变奶产业发展。培育了古城乳业、骏宝宸、大农禾、朔美羊等龙头企业,将当地传统养殖产业与种植业有效衔接,有效拓展了养殖业饲料来源,秸秆通过过腹还田,形成“秸-饲-肥”种养循环生态模式,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截至2023年,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千吨级以上超500家,万吨级以上22家。

朔州市怀仁市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秸秆饲料化为纽带,集“牧草种植、种羊繁育、羔羊养殖、屠宰分割、生熟肉加工、产品研发、冷链物流、羊粪有机肥加工”于一体,实现了“从地里来,到地里去”的绿色生态大循环发展,养殖成本和产业增加值一降一升。目前,该公司存栏1万只母羊,每年可出栏30万只羔羊。

由此,山西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小秸秆做出畜牧振兴大文章,为草食畜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借鉴的山西解决方案。

来源:农民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