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第十三届大北农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大北农凤凰国际创新园召开。中国农业大学荣获第十三届大北农科技奖14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青年科技创新奖5项。按第一完成单位统计,中国农业大学获奖总数和特等奖数量居首位。

第十三届大北农科技奖共授予特等奖5项,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其中4项。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陈绍江教授主持完成的“跨作物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创建”项目,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田见晖教授主持完成的“良种母猪批次化扩繁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农学院段留生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生物调节剂冠菌素”项目,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李道亮教授主持完成的“鱼菜共生智能工厂关键技术装备与产业化”项目荣获特等奖。


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获奖代表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曾祥芳教授主持完成的“母猪高效繁殖生产效率关键营养技术创新”项目,营养与健康系方冰教授主持完成的“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开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动物医学院王战辉教授主持完成的“动物性产品中重要危害物抗体精准创制及快速检测产品研发”项目荣获一等奖。我校工学院杨丽教授主持完成的“玉米智能精准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李思恩教授主持完成的“多尺度旱区农田水碳氮循环机理及智慧调控”项目荣获二等奖。

大北农科技奖首次设立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于菲菲教授主持完成的“植物耐旱和耐盐碱的分子机理及在作物中的应用”项目,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文超良副教授主持完成的“肉鸡遗传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农学院臧华栋教授主持完成的“绿色种植制度”项目,营养与健康系郭佳悦副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RS5抗性淀粉设计及关键制备技术研究”项目,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王蕾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农业病原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创制及物联网应用”项目获青年科技创新奖。


学校大北农科技奖获奖代表

大北农科技奖是大北农集团于1999年出资设立,2006年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球农业行业的科学技术奖项,自2012年起具备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资格,主要是无偿奖励在农业应用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本届大北农科技奖共收到680项申报成果,经过200余位院士及专家的严格评审,最终73项成果脱颖而出,包括特等奖5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30项及首次设立的青年科技创新奖20项,奖金总额高达1000万元。

学校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获奖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跨作物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创建

主要完成人:陈绍江、刘晨旭、钟裕、祁晓龙、陈宝建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育种周期长是主要农作物育种面临的共性难题,单倍体育种仅需2代即可育成纯系,可大幅加快育种进程。项目团队前期创建了高效的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并得到广泛应用。为突破不同作物的单倍体育种的难题,团队通过挖掘不同作物的单倍体诱导同源基因,成功创制出涵盖小麦、番茄等单子叶和双子叶作物的单倍体诱导系,为作物单倍体育种开辟了新的路径;开发的RUBY等单倍体鉴别技术具有通用性强、精准度高,实现了跨作物单倍体可视化高效鉴别;同步构建的单倍体加倍方法可快速高效创制DH纯系。项目创建的以诱导基因驱动的跨作物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已覆盖粮、棉、油、蔬、果等十余种主要作物,并在二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应用,为种业振兴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小麦、番茄单倍体诱导系

项目名称:良种母猪批次化扩繁技术创新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田见晖、刘彦、王栋、白佳桦、李俊杰、安磊、张浩、沙乐、包汝泼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宁波三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我国生猪产业面临的母猪繁殖效率低、疫病生物安全防控水平低的两大瓶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定时输精引发母猪胚胎丢失和妊娠率下降的难题;突破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延迟的产业瓶颈;在国内率先开发烯丙孕素等同步繁殖调控关键药物。在此基础上,国内第一个创建母猪批次化同步扩繁技术体系,使我国生猪养殖首次实现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成果在牧原、温氏、大北农等企业广泛应用,年出栏生猪达1.5亿头,辐射65%养猪企业。大幅提高规模化猪场母猪繁殖效率(PSY)和生物安全水平,推动了我国生猪养殖工艺的重大变革,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研发的烯丙孕素新兽药

项目名称:新型生物调节剂冠菌素

主要完成人:段留生,姜峰,谭伟明,何其明,李召虎,任丹,周于毅,于春欣,张明才,杜明伟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农学院

冠菌素作为新型植物抗逆生物制剂,在诱导作物抵抗逆境胁迫、稳产高产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但由于野生菌株常温发酵产量极低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和农业应用。团队对冠菌素高产工程菌株构建、发酵提取工艺、作用机制和田间应用等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始创新,全球首次实现了冠菌素产业化生产,获得原药和制剂的农药登记,在新疆、四川、江苏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农业抗逆增产提供了高效生物解决方案。


冠菌素产品及应用效果

项目名称:鱼菜共生智能工厂关键技术装备与产业化

主要完成人:李道亮、陈英义、高立洪、王聪、赵然、郑吉澍、王洋、石晨、位耀光、郑颖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凯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该成果创制了6种三氮检测专用传感器和2种氨氮水质在线自动分析仪;发明了双模型协同监管的叶菜全生长周期氮营养指示器和鱼类氮胁迫生物指示器,破解了鱼菜共生氮营养难以量化的难题。创制了循环水梯级硝化反应器、巡检投饵机器人全自动蔬菜播种线、蔬菜无人化物流育苗床等17类鱼菜种养自动化作业装备。创建了基于鱼类生物量、摄食行为、水体环境等多源信息融合的硝酸盐氮转化与叶菜氮吸收动态调控模型和云管控平台;创建了鱼菜智能工厂和微工厂,实现单产70kg/m3鱼,60kg/m2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鱼菜共生智能工厂技术体系


鱼菜共生智能工厂和微工厂模式

来源: 中国农大新闻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