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青岛平度市旧店镇旧店小学教师 李雯雯

美术就像一扇窗,借助它,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美,领略古今中外不同文化艺术的风采。学习美术能让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容纳一切美丽事物的纯洁心灵。2024年的人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美术》重新编写,为当下美术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在研读最新版美术教材时,达芬奇“艺术是自然的孙子”的箴言总在耳边回响。这份凝聚新时代美育智慧、浸润美育新思路的教材,既传承着中华美学的精神基因,又蕴含着面向未来的教育密码。既延续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智慧,又构建起“五育融合”的育人新范式。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单纯的技法传授,更是文化生命的延续与创造,让我对今后美术教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文化根脉的现代转译,让我感触尤深。新课标要求"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术文化",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流云广袖。在研究备课《传统纹样》单元时,我设置引导学生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解构成几何图形,再重组为现代服饰图案。正如潘天寿所言“笔墨当随时代”,当学生感受、了解到数字绘画软件让古老纹样在平板电脑上绽放新生时,传统文化完成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跨学科思维的交响,是另一重要启示。歌德说“艺术与科学在山脚分手,在山顶重逢”,这与新课标“加强课程综合”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备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我搜集资料,融合透视原理与几何知识,设置让学生尝试用素描的方式记录教学楼的立体构成。当数学的逻辑之美与美术的感性之美碰撞,相信孩子们笔下严谨而灵动的线条,正是综合素养开出的并蒂莲。

生长性评价的智慧,体现教育哲学的转变。罗恩菲德“艺术教育应像园丁培育植物”的比喻,在新课标“重视表现性评价”中得到回响。我建立班级绘画成长档案,一本本、一册册记录学生从稚拙涂鸦到完整创作的全过程。就像中国画讲究“笔墨痕迹”,这些学习轨迹远比最终作品更能见证思维的花开。

站在新课标、新教材的坐标系上回望,正如孔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理想愈发清晰。小学美术教育正从技术训练的窄巷走向素养培育的旷野,这里既有传统文化的深根蟠结,又有创新思维的抽枝展叶。当我们以文化为舟楫,以创造为风帆,必能载着孩子们驶向美的星辰大海。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