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哈工大来了个“王炸”,别的高校有重点班,哈工大却有“尖班”。

所谓尖班,就是哈工大设立的顶尖创新人才班,也叫“尖子班”。



它的特点是尖班里面的学生都是学霸级别,一连串的“跳级”,用6至7年的时间完成本博贯通培养,打造一条从本科到博士的“科研快车道”。

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从本科到博士往往需要8至10年,博士毕业30岁左右,而哈工大尖班允许大三学生凭推免资格直博,将博士培养周期压缩30%-40%。“多快好省”培养高端人才。

近年来,高校招生改革浪潮汹涌,各校纷纷出新策、亮硬招,力求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比如许多大学设立了重点班。

1.清华大学“姚班”。



这个班由世界级计算机专家姚期智创办,25门专业课里5门全英文授课,学生一半是竞赛金牌得主,另一半是高考状元。

2.武汉大学“雷军班”。

武汉大学“雷军班”去年刚成立,招30人,每人配3个导师。学生能直接进小米实验室做项目,雷军本人参与课程设计。

3.中国科技大学“华罗庚班”。

“华罗庚班”80%学生大二进实验室,跟着导师做国家重点项目。

4.北京理工大学“未来精工班”。



这个班淘汰率吓人,每年踢走30%的学生,有人吐槽“比高三还累”。但坚持下来的确实吃香。

5.电子科大“成电英才班”。

“成电英才班”90%毕业生进华为、腾讯,平均月薪2万起步。

类似的班级还有北大“图灵班”、浙大“竺可桢学院”,名字都挂着院士或企业家的大名。

哈工大新开的“尖班”更狠,6年读完本科加博士,期间能换3次专业方向。

因此,哈工大的尖班有着颠覆性的意义。



尖班的三大设计堪称精妙!

第一大设计:院士领衔的“大师+多学科团队”模式,将导师的学术网络转化为学生的科研资本。

第二大设计:“一生一策”培养计划,打破学分桎梏,暗合MIT“无专业界限”教育改革理念。

第三大设计:“学科+人工智能”改造,通过技术赋能缩短知识转化周期,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光明班”“国创班”形成协同效应。

这种“精准滴灌”式培养,或将使哈工大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人才蓄水池”,对北航、西工大等竞对构成直接威胁。

还有哈工大九大举措支持“尖班”学生培养。



第一大举措:量身定制

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不强调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并可根据学生的成长路径,灵活调整本博贯通培养方案。

第二大举措:志趣牵引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向、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专业选择建议和指导,师生共同评估全学段专业任选制度下的学生学习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大举措:大师引领



推广“大师+多学科导师团队”交叉融合协同育人范式,以推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为抓手,鼓励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和拓展能力,让学生在大科学、大项目、大系统实践中锻炼成长。

第四大举措:课程重构

在保证国家规定必须修学课程和必要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减少毕业学分要求。

第五大举措:能力培养

鼓励学生充分释放自我内驱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六大举措:质量为先



鼓励学生将项目内容及创新成果与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相结合,满足学校质量标准,即可提前申请结课答辩,通过后获得相应成绩和学分。

第七大举措:快响优化

优化博士研究生招生优秀生源快响行动机制,为优秀本科生提前转段进入博士阶段培养开设窗口。大三学年结束获得推免资格后,依据学分获得情况,可随时毕业,并利用快响行动机制获得直博生资格。

第八大举措:评价革新



以学位论文的学术价值为导向,改革授予依据,创新论文形式,强化学术成果质量要求。

第九大举措:智慧赋能

推进学科专业+人工智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学科专业+人工智能智慧化改造,加强学科专业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辅助学生更快地获取多维知识、发现新的科学规律和现象,加速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效率。

如果学生能够进入“尖班”,绝对是祖坟上冒青烟。而哈工大之所以推出“尖班”这个王炸,说白了,是一种教育的新趋势和竞争,也是一种生源争夺战,为了抢夺更优质的生源。

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呢?请在评论区里留言,谢谢朋友们的一直关注和支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