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3日讯(山东台综合广播 高荇)作为“中国海鲜之都”,威海拥有海参、牡蛎等近800种海洋生物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食品产业体系。以培育海洋食品产业链为抓手,威海持续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掘金海上粮仓,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书写耕海牧渔新答卷。
在全国首座封闭式舱养系统综合试验平台——“渔机1号”上,科研人员正在利用大型封闭式实验舱开展虹鳟鱼产业链攻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余友斌告诉记者:“(研究)虹鳟鱼在海上封闭船载舱养这种模式下的适应性,以及它摄食的规律、病害发生的规律以及防治方法,我们前期先进行系统地摸索,形成一定的操作规程。到时候把我们的实验结果应用到大型养殖工船上面去。”
“渔机1号”深远海养殖综合试验平台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与荣成市携手打造,于2024年8月在荣成市北部海域成功布放并投入运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余友斌介绍,“渔机1号”投用不足两年,已在深海养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这里培育出的大黄鱼成活率高达95%,他说:“它摆脱了我们对陆基土地的依赖,充分验证了船载舱养这种封闭式的适宜性、平台安全性,它就可以为整个深海养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其次,这个平台也可以作为一个生产基地进行优质蛋白的生产。”
在深耕深远海养殖的同时,威海的传统优势产品也焕发新生机。在山东灯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打捞上来的乳山牡蛎通过激光分拣、超高压开壳、液氮速冻等自动化流程,转眼间“变身”为速冻半壳牡蛎。公司副总经理赵杰森说,得益于新技术的加持,他们的牡蛎产品已畅销全国。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企业正加速布局新产能。山东灯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杰森说:“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我们新上的深加工的智慧产线、速冻冷库,都是实现这种无人仓储,保证产量能够实现全年的供应。预计建成以后全年能够实现9700吨的产量。”
深耕碧海,掘金“优质粮”。2025年,威海市将重点推进多个水产种业和海洋牧场项目,探索海上风电与深远海养殖融合发展,同时深挖海洋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持续做好科技赋能、品牌推介、内联外通等工作,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产业品牌集群,续写“海上粮仓”新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