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蒋的“救火队员”,杜聿明当过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深度参与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时蒋军主力的指挥——刘峙没能耐,卫立煌有主见,所以老蒋只能让十分听话的杜聿明出苦力。

杜聿明先败于辽沈,再败于淮海,被俘后才知道自己上错了船,所以特赦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文史专员、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期间,写了大量回忆文章(有些是杜口述,沈醉父女代笔),我们才能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第二十一辑、、第四十二辑上看到他写的《辽沈战役概述》、《淮海战役始末》、《蒋介石破坏和平进攻东北始末》。



杜聿明这样回忆辽沈战役中老蒋的手足无措和指挥失灵以及将帅离心离德:“蒋介石觉得我的第二个方案符合他的意图,马上同意。这时,卫立煌表现得很为难,闭口不言。傅作义在屋里转来转去,也未作声。蒋介石一再问‘宜生看怎么样?’傅犹豫很久后只是说:‘这是两条心。’就这样一直拖到六点钟左右。傅作义说:‘我还要约他们几位吃饭。’蒋介石说:‘好,好,你们去吃饭,吃了饭再来开会。’吃饭后,我说:‘我腰痛坐不住,不能去开会了。’傅说他也不去了,卫说他也不去了。于是大家分手告别。(本文黑体字均出自杜聿明《辽沈战役概述》)”

杜聿明提出的两个方案主要内容是什么,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真正有意思的是老蒋眼巴巴地等着三大将领吃过饭到他那里继续开会,结果等了半宿谁也没来,全都放了他的鸽子:“蒋介石见当晚各将领都未到他那里去开会,就派他的随从参军罗泽闿于午夜十二时来对我说……我躺到床上没有理他,他就这样尴尬地走了。”

老蒋被众将晾在一边,这件事发生在1948年10月20日的北平,老蒋在沈阳、北平之间跑来跑去,让傅作义支援东北,傅作义不去,让卫立煌主动出击,卫立煌也不动弹,杜聿明想遵命而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他自己身体不好,另一方面是东北那些兵团司令根本就不听他的。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打到1948年11月2日,10月20日可谓一个关键节点,也正是在这个节点上,傅作义、卫立煌、杜聿明对老蒋完全失去了信心和尊敬,老蒋对这三人也完全失去了掌控——双方百万大军多点作战,老蒋召集军事会议,最重要的三个将领全都连招呼不打就放鸽子,老蒋岂能不败?

这三员大将为什么敢给老蒋如此的难堪,咱们还得从卫立煌刚进东北取代陈诚说起。

陈诚说大话办小事,把局面搞得一团糟,然后口称有病调离,老蒋只好把极不愿意打内战的卫立煌推上东北“剿总”总司令、东北行辕副主任代主任的“老虎凳”,并承诺将东北党、政、军大权完全交给卫立煌,还答应把陈诚在东北送掉的四个军番号恢复并补充十万兵力,然后在从关内调集几个兵团充实卫立煌的力量,装备也是优先供给东北,只要卫立煌守住现有的大城市就行。

卫立煌不情不愿地走马上任,一开始也没想消极怠工,他制定了一天个“固守长春、沈阳、锦州,锐意经营东北”的计划,在整军经武加紧训练的同时,还加速修建各地机场,扩大汽油柴油生产(当时抚顺是有炼油厂的),积蓄战略物资,准备在东北长期坚持,以观国际形势变化。



如果一直按照卫立煌的方略来,东北解放可能就要推迟,但幸好老蒋这个人说话从来不算话,他马上就吞掉自己的诺言,亲自插手指挥东北二三级将领了。

老蒋的第一步,就是绕开卫立煌,跟东北的高级将领个别谈话,封官许愿另设机构以分卫立煌之权:他先后召把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沈阳防守司令官梁华盛、第七兵团司令官刘安祺召到南京,名为“述职”,实际是“面授机宜”,让他们放弃卫立煌的固守方略,转而主动进攻“打通沈锦线”。

卫立煌知道,固守大城市还能拖延一段时间,一旦主动出击,就会中了“围点打援”之计,都是出得去回不来,而且兵力被抽调一空的锦州沈阳也守不住,那可就再无挽回余地了。

老蒋一竿子插到底,东北的将领也开始离心离德互相猜忌,杜聿明夹在中间也无所适从——老蒋把冀热辽边区司令部改为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兼锦州指挥所主任。

卫立煌对杜聿明发牢骚:“指挥所我主张设葫芦岛,蒋主张必须设在锦州,以后我要范移驻葫芦岛,范也是听蒋的指示,不理我的意见。”



范汉杰也是一肚子苦水:“南京国防部熟悉内幕的人说,蒋原拟要廖耀湘将沈阳主力带到锦州,即将东北国民党军全权给廖,以后见廖受卫的牵制,不能执行蒋的命令,又拟以我打通沈锦线,撤出东北主力,将权力交给我。”

杜聿明看得石峰清楚:“蒋介石指挥作战,不分析敌我态势、兵力对比及士气战力等客观条件,为了把东北主力撤到锦州,用尽心机在东北物色能执行他命令的将领。初则属意于廖,后又属意于范,而把卫立煌悬在一边。弄得在东北的将领各有所私,各怀鬼胎,各据一部分实力,个个要直接听蒋介石的命令,谁也无法统一指挥。”

老蒋跟卫立煌意见不一致,“参谋总长”顾祝同又在中间添油加醋,来了一趟东北,回去后向蒋介石打小报告,说“东北负责将领不服从命令,不愿意打仗,企图避免作战”。

据卫立煌回忆,侯镜如指挥攻击塔山的蒋军,“卫立煌不放心,就派了他的副总司令陈铁到葫芦岛设立指挥所”,卫立煌是怕侯镜如打下塔山,还是怕侯镜如打不下塔山,杜聿明是不清楚的,事实上侯镜如和卫立煌一样,都知道驰援的蒋军过了塔山就“回不来”了,所以这两人的想法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紧不慢打塔山,锦州那边“消停”了,他们也就可以撤回葫芦岛了。



1948年10月18日,老蒋飞到沈阳,召集卫立煌、杜聿明、赵家骧开会,命令他们尽快“收复”锦州,结果三个人全把脑袋摇成拨浪鼓,跟老蒋带来的“总统府参军处少将参军”罗泽闿吵得不可开交。

眼看在沈阳吵不出结果,老蒋一气之下飞到北平,又把卫立煌和杜聿明召去继续开会,这次开会的多了一个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

杜聿明和卫立煌在去北平的飞机上就商量好了:不但绝不同意马上攻击锦州,而且建议蒋介石迅速将廖耀湘兵团撤回,以免廖兵团也被吃掉。

20日下午两点,争吵大会正式开始:卫立煌坚持集中兵力守沈阳,老蒋一定要不惜代价攻锦州,杜聿明支持卫立煌,傅作义表示不了解情况,两不相帮。

杜聿明当时的腰病已经十分严重,四五个小时的争吵,实在坐不住了,为了早点出结论,就提出了两个方案:其一,东北全部兵力 从营口撤退(这个方案老蒋是万万不会同意的);其二,廖耀湘指挥主力先向大虎山、黑山试探性攻击,打过去了就打锦州,打不过去就赶紧撤。

杜聿明这“第二方案”跟没说一样,因为他自己也知道廖耀湘是到不了锦州的,他只是想让廖耀湘碰壁成为全线撤军的借口,至于廖耀湘会不会被围歼,他还真不太在乎。



杜聿明这个“不是计划的计划”,老蒋只能连连点头,至于怎么执行,还得“详细商议”,一看动了真格的,卫立煌闭口不言,傅作义一味踱步,谁也不发表意见,于是就有了傅作义“请吃饭”,然后三个人把老蒋晾在一边“望穿秋水”。

杜聿明跟傅作义、卫立煌的身份资历不同,卫、傅可以把老蒋晾在一边,老蒋的“学生”杜聿明可不敢,所以他第二天主动去找老蒋“进言”,结果被老蒋臭骂一顿后屈服,接受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司令部设在葫芦岛”的安排,这也直接断送了廖耀湘兵团:“蒋说:‘你去替我给廖耀湘下命令,由我负责。我跟俊如(卫立煌字俊如)说这一计划归你指挥。’这时我觉得心慌意乱,有说不出的难过,又想:‘算了吧,反正江山是他的,部队是他的,他要丢就丢,要送就送。万一我坚持我的意见,从营口撤退也不成的话,我就有杀头之罪。’”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廖耀湘全军覆没,老蒋再次召见杜聿明的时候尴尬不已,却把责任全推到卫立煌头上,全然不提自己绕过卫立煌亲自指挥到兵团一级。

老蒋瞎指挥,而且做的决定总是荒唐谬误,除了杜聿明敢怒不敢言之外,卫立煌和傅作义都明里暗里抵触甚至抵制,像10月20日那样放老蒋的鸽子,老蒋还真无可奈何,这也给读者诸君留下了可以深度思考的话题:如果不是老蒋想方设法分卫立煌之权,弄得下面无所适从,而是按卫立煌的计划先求稳定,东北的蒋军是不是就会多逃出去一些?杜聿明敷衍着提出的那个“第二方案”,是不是想断送廖耀湘兵团以唤醒老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