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4月21日至23日,第六届中国民族美术展览专家团在资阳市开启了为期三天的采风之旅。这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家、学者,先后前往圆觉洞、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卧佛院等多个点位,带着对民族艺术的深耕与思考,在斑驳石刻与现代展陈间穿梭,让古老的石窟艺术在当代语境中泛起新的涟漪。
安岳华严洞景区。
专家团首站是圆觉洞,这个点位离县城并不远。作为安岳石窟的典型代表,圆觉洞犹如一幅立体艺术长卷,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精心雕琢的佛像面容丰腴祥和,低垂眉眼间似蕴含千年慈悲;一旁的菩萨身披璎珞,珠玉流转间,灵动飘逸的线条缀满岁月痕迹,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现场,专家们化身“艺术寻宝人”,或俯身用眼神感受造像衣纹的起伏肌理,或举起手机、相机,将斑驳壁画上珍贵的色彩与线条定格留存。
采风现场。(凌曦曦 摄)
采风现场。(凌曦曦 摄)
第一次参观安岳石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名誉主任殷会利多次使用“震撼”一词形容,难掩赞叹之情,“资阳的文化资源堪称瑰宝,对全国美术家而言极具吸引力,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精巧的设计手法,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样式,都为当下艺术创作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创新方向。实地探访后,这里远超我的预期,石窟艺术的精美绝伦、文化底蕴的深厚广博,让我感到震撼,堪称完美。”
同样叹为观止的还有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青稞。十多年前,她就参观过安岳石窟的紫竹观音造像,而再次邂逅,其直言感受更不一样,“无论是线条、造型、镂空雕刻的技术,我觉得呈现得非常完美,宋代工匠对‘以形写神’的把握堪称极致。”
采风现场。(凌曦曦 摄)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即将在今年“五一”正式亮相,这是全省首座石窟数字化文旅综合体。参观过程中,贵州美术馆馆长潘闻丞看得格外认真,“这是个很不错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
记者注意到,进入展示中心,一条会“呼吸”的走廊便映入眼帘。墙面复刻安岳石窟茗山寺的风蚀肌理,指尖触碰似能感知千年风雨;穹顶流动光影模拟崖壁,恍若唐宋山风携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些设计就是要让游客一进门就沉浸在安岳历史长河中。”现场讲解员话音未落,前方的3D打印的紫竹观音便随着音乐光影变幻四季:春披新绿、夏绕荷影、秋覆金叶、冬落白雪,每一季都赋予观音别样神韵。
紫竹观音造像。
采风过程中,专家团成员们不仅看得仔细,讨论也很热烈,安岳石窟的厚重底蕴正在为民族美术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资阳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海伟也期待,通过此次活动,让安岳石窟艺术价值与当代美术创作的深度对话,实现三重效应:以艺术赋能文化遗产传播、以数字技术活化文化体验、以学术资源构建产业纽带。“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举办安岳石窟各项主题展览、助力创作计划,吸引全国艺术家用当代语言诠释传统文化,通过联合艺术院校开发石窟元素的文创公共艺术装置、建筑设计的艺术主题民宿等体验场景,形成产业链条。”
当大巴车驶离安岳时,卧佛院的巨型涅槃像渐渐隐入青山。车窗上,专家们的讨论声还在回荡——关于如何用美术语言讲好石窟故事,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关于让文化遗产在时代语境中持续“生长”的可能。这场穿越千年的对话,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