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铁集团广州车辆段繁忙的检修车间里,总能看到一个专注的身影:时而俯身细察车辆关键部位,时而与同事探讨技术难题,时而手把手指导青年职工。他就是广铁集团首批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余明敬。从一名普通的客车检车员到行业技术标杆,他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在铁路车辆检修领域书写了一段工匠传奇。
余明敬(右一)向大学生教授车辆检修方法。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彭新启 摄
2003年,刚从株洲铁路机械学校毕业的余明敬怀揣梦想来到广州车辆段。从最基础的车辆辅修工作做起,他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发现单位持有电工证的职工不多时,他主动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电工知识,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双证”技术人才。
2009年,广州车辆段举办客车检车员职业技能竞赛,余明敬在师父区守坚的指导下,和队友们开启了“白天实操练兵、夜间理论比武”的训练模式。盛夏的检修库内温度高达40℃,他们的工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结出一层白白的盐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在竞赛中斩获第三名。此后,他不断追求攀登技能高峰,终于在2015年广铁集团公司车辆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一举夺下“检电合一”的桂冠,并于2017年第五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客车检车员第4名的好成绩。
随着铁路装备不断升级,余明敬始终保持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CR200J-C型动力集中动车组上线初期,面对全新的技术体系,他白天跟车记录数据,晚上研读技术资料,仅用一周时间就梳理出该车型的78个关键检修项点。他经年编写的183份作业指导书,为车辆检修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针对动车组塞拉门故障率高的问题,他带领攻关小组展开40天的“蹲点式”技术攻关。通过建立故障数据库、开展对比试验,最终创新提出“一看二开三查”的动集车塞拉门三步检查法。该方法实施后,塞拉门故障率从8.63%骤降至0.67%,每年可减少故障处理时间超500小时,2024年荣获全路职工先进工艺工法。
作为段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带领工作室团队累计开展技术攻关、革新和改进32项,其中《新型动车组(电力机车)检修整备作业安全联锁系统》获得集团公司202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通道卡控设备》等项目先后获得5项国家专利。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彭新启 通讯员王婷娟 曹志斌)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