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核武”的戏谑,所谓的“非核氢弹”的形容。

香港《南华早报》的仔细披露,这所谓的“非核氢弹”又到底是何来头?甚至其有4个优势,可谓算的上,在一众武器中,能拔得头筹?





“非核氢弹”

4月19日香港《南华早报》的一篇刊文可谓是引爆了舆论热点,言之凿凿的“科学论文显示,中国试验非核氢弹”“该武器高温持续时间是同等TNT爆炸的15倍”。

偌大的标题,也终是使得中国试验“非核氢弹”开始引人激动,这到底是个什么武器?



然仔细推敲其中,这所谓的“非核氢弹”终是与传闻的所谓“威力堪比核武器”有所纰漏

非核非核,自然是不包括核武器中常见的关键材料,且真正的氢弹,反倒对“氢”这个字依赖性很小。



氢弹是一种利用核裂变装置的爆炸能量,其产生核聚变实际依赖德海引发氢元素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

简单来说,氢弹发生的爆炸反应和这氢气本身没有联系。



反倒是这“非核氢弹”只是和“氢气”有关系但是和这氢弹关系实际并不大。

这“非核氢弹”的原理便是一个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的爆炸装置,其中并不包括核武器中常见的铀和钚,且这药柱和氢弹也是沾不上边。



药柱是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也就是常说的氢化镁

所以说,单是从“爆炸”角度出发,这“非核氢弹”和这“氢弹”本身,也是相隔十万八千里。



且这所谓产生1000摄氏度的高温是真,但“威力堪比核武器”,实际只是这“非核氢弹的高温持续时间是同等个TNT爆炸的15倍”,而非其爆炸威力本身。

那如此来看,是这《南华早报》利用科学论文搞了个噱头?实际也并不能这样说,既然研发了,这“非核氢弹”自然便有优势,且是其他武器难以比拟的。



4大优势

这首当其冲的便是“没有污染”。

核武器的禁止使用,其一便是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二来是人道主义的灾难,核武器在爆炸时会产生极高的温度和压力。



而后产生的冲击波、热辐射以及放射性污染等等污染环境之外,将会为人类的生存造成致命性的伤害,同时也并非符合国际法和道德准则。

所以“克制使用核武器”成了世界拥核国家的心照不宣。但未雨绸缪,这所谓的非核氢弹”也便有了优势。



外国模拟的“非氢核弹”

既不包含“核”字,也不依赖“核”,而是以药柱氢化镁作为燃料,迅速燃烧释放氧气,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较长时间的燃烧。

其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火球能瞬间融化铝合金外壳,可令无人机、雷达系统等防护力薄弱的装备直接失效。



第二,因为是非核的基础,所以可在常规武器中大量使用。

简单来说,便是因为非核,所以“合法”。核武器的使用受到《国际法》的牵制,但非核不仅不会因法律问题遭到禁止,且为常规武器再添帮手。



而这其三,“非核氢弹”使用性灵活

可根据所需来决定该“非核氢弹”是用当量大一点的武器还是相对小一点的武器,以打击目标的大与小,从而匹配“非核氢弹”的使用。



非核氢弹可用作钻地弹的战斗部

第四,便是“非核氢弹”的威力并不小

虽然形容其威力可堪比“TNT”并非准确,但这“非核氢弹”尤为显著的特点便是“高温”和“二次燃烧”。



《南华早报》中借助论文披露的爆炸威力模拟

其主要的药柱氢化镁,装药2千克,其在不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况下,可产生1000摄氏度的高温,且这1000摄氏度的高温持续时间可以超过2秒,而其所持续的时间带来的威慑力,却是TNT爆炸的15倍。

实际便是在瞬间点燃之际,氢化镁开始燃烧并开始释放氧气,但因为镁的燃点很低,所以爆炸的氢气很快聚会达到爆炸浓度的极限而后产生二次爆炸。



在二次爆炸后安生的温度就可以快速点燃被释放出的氢化镁,从而达到持续的高温和燃烧。

而打击目标可在“非核氢弹”的高温下直接将目标燃烧殆尽。直白来说,在“非核氢弹”高温灼烧下,对方即使部署的电子战设备,也会在“二次高温燃烧”下直接陷入瘫痪。



所以这“非核氢弹”是既非核,又合法,且高温持续燃烧的特点,又可根据打击目标的大小,匹配当量,从而“可大可小”精准打击到目标。

虽然占了氢字,但不比氢弹,但“非核氢弹”的优势显然与传统的爆破弹等传统武器还是有着极大区别。



而打造“不依赖核威慑的超级常规打击体系”,“非核氢弹”的出世,如此来看,“非核氢弹”也终是引人惹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