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年,朱璋命汤和讨伐方国珍后,制定了北伐战略:先攻山东,再攻河南,接着占陕西潼关,最终攻取元大都。
随后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由淮河进入中原。
同时胡廷瑞和何文辉被派往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徐达攻破山东济南,胡廷瑞占领邵武,汤和和廖永忠通过海路攻克福建福州。
原文赏析:
于是遣将北伐中原,南征岭徼。
史略:吴元年, 太祖以江南既定,命徐达等北取中原,谕之曰:「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屯兵坚城之下,馈饭不继,援兵四集,非吾利也。 今宜先取山东,彻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 以及关、陇, 可席卷而下也。 」
【译文】{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将领北伐中原,南征岭南。}
《史略》记载:吴元年(1364年),明太祖朱元璋因江南已经平定,命令徐达等人北伐中原。
他告诫徐达说:“元朝建都已有百年,城池防守必然坚固。如果我们孤军深入,屯兵于坚城之下,粮食供应不上,援兵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这对我们不利。
现在应该先攻取山东,撤去他们的屏蔽,然后回师河南,切断他们的羽翼。再攻下潼关并守住它,占据关键门户。
这样全国的形势就掌握在我们手中了,然后进军元都,他们势力孤立,援兵断绝,不用战斗就可以攻克。
攻克元都后,我们向西进军,云中、九原以及关陇一带,就可以迅速攻下了。”
达受命,渡淮而北,至沂州, 守将王信以城降,莒、峄诸州皆来附。 达命别将韩政率精锐扼黄河冲要, 以断援兵,进攻益都, 拔之。 济南、东平、济宁、东昌等路,次第皆下,山东遂平。 洪武元年,达等溯河西上,遂克永城、归德, 分兵下陈、许诸州。 大军至陈桥, 汴梁降,诸城邑悉下。 乃入虎牢, 趣河南, 败元兵于洛水北,遂克河南,进克陕州,入潼关,取华州,李思齐等西遁,于是命将守潼关。 别将邓愈又讨平南阳、汝、裕诸山寨, 河南州郡,悉入版图矣。
【译文】徐达接受命令,渡过淮河向北进军,到达沂州,守将王信献城投降,莒州、峄州等州也都来归附。
徐达命令副将韩政率领精锐部队扼守黄河的冲要之地,以切断元军的援兵,然后攻下益都。
济南、东平、济宁、东昌等路,依次都被攻下,山东就此平定。
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等人沿河西上,攻克永城、归德,分兵攻下陈州、许州等州。
大军到达陈桥,汴梁投降,各城邑都归附了。
再进入虎牢关,直扑河南地区,在洛水北打败元军,攻克河南地区,再攻克陕州,进入潼关,攻取华州。
李思齐等人向西逃走,太祖命令将领守住潼关。
另一名副将邓愈讨伐平定南阳、汝州、裕州等地的山寨,河南地区各州郡,全部并入明朝版图。
先是太祖之遣将北伐也,即命胡廷瑞等由江西取福建,杨璟等由湖南取广西。 廷瑞遂自建昌出杉关, 取邵武,攻建宁 未下。 复命汤和由明州海道取福州。 和奄至城下,一鼓拔之,遂趋延平,克其城,执陈友定。 胡廷瑞亦下建宁,寻又进取兴化, 于是汀、泉、漳、潮诸路悉降。
【译文】在朱元璋派遣将领北伐的同时,就命令胡廷瑞等人由江西攻取福建,杨璟等人由湖南攻取广西。
胡廷瑞从建昌出发,经过杉关,攻取邵武(福建南平邵武),攻打建宁(福建南平)但没有攻下。
朱元璋又命令汤和由明州海路攻取福州。
汤和的军队突然到达福州城下,一鼓作气攻下福州,然后直扑延平,攻克延平城(福建南平延平区),捉拿陈友定。
胡廷瑞也攻下建宁,不久进兵攻取兴化(福建莆田),汀州(福建龙岩)、泉州、漳州、潮州(广东潮州)各路都纷纷投降。
既又命廖永忠自福建海道进取广东,陆仲亨自赣州进兵,由韶州捣德庆, 为犄角之势。 永忠取惠州,至东莞, 何真迎降,广州亦下。 仲亨悉平英德、连州、肇庆、德庆诸州郡,与永忠会于广州之龙潭, 广东境内,悉来降附。 复奉诏引军趣广西,遂由肇庆溯西江而上, 抵梧州,州郡望风迎附。 时杨璟方克永州,南攻静江,永忠等自平乐而进,合兵攻城,克之。 广西境内悉定。
【译文】朱元璋又命令廖永忠从福建海路进兵攻取广东,陆仲亨从赣州进兵,由韶州(广东韶关)直捣德庆(广东肇庆),形成犄角之势。
廖永忠攻取惠州,到达东莞,何真出迎投降,广州也被攻下。陆仲亨平定英德、连州、肇庆、德庆等州郡,与廖永忠在广州的龙潭会师,广东境内州郡,都投降归附。
廖永忠又奉明太祖朱元璋诏令率军攻向广西,由肇庆沿西江向上游进军,抵达梧州,州郡官员望风迎附。
当时杨璟刚刚攻克永州,向南进攻静江,廖永忠等人从平乐(广西桂林)进兵,合兵攻城,攻克静江。
广西境内全部平定。
顾氏曰:「太祖之取天下,善于用因而已。夫郭子兴龌龊常才也,太祖因之而集虓虎之师。韩林儿厮养竖子也,太祖因之,而成开辟之业。虽然,委曲以脱子兴之难,犹可能也;至南征北伐,功业既赫然矣,乃龙凤纪年,终林儿之身而后已, 岂非善自遵养,因以成无竞之烈者欤?故曰:居天下之后,始可以承天下之弊;辞天下所共争,乃能集天下所难成。此太祖缔造之功,所以绍汉轶唐也。彼汲汲然称王僭号,自逞雄心者,岂足与语此哉?」
【译文】顾氏(作者)说:“太祖夺取天下,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郭子兴是个才能平庸的人,太祖利用他聚集如虎添翼的军队。韩林儿是个小厮养的竖子,太祖利用他,成就了开创帝业的功绩。
即便如此,委曲求全来摆脱当初郭子兴的危难,还是可能的;至于南征北伐,功业已经显赫了,却还沿用龙凤(吴)纪年,一直到韩林儿去世后才停止,这岂不是善于自我保全,利用已有条件来成就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功业吗?
所以说:处在天下人之后,才可以承受天下的弊害;辞让天下人都争夺的东西,才能集中力量办成天下人难以办成的事。
这就是太祖创立帝业的功绩,所以他能继承汉唐的基业而又超过它们。那些急于称王僭越帝号,自己逞雄心的人,难道值得和他们谈论这些吗?”
端倪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对北伐中原和南征岭南都有详细的策略和部署。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针对北元就有十三次军事行动。
明朝北伐不但恢复了南宋时代所丧失的中原地方,也扭转唐末以来汉族的被动地位,完全夺回汉唐最盛时代直到北疆的国土。
朱元璋在1367年十月派遣中书平章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领安吉、宁国、南昌等处卫军自江西由陆路进取福建。
同时朱元璋又命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师自明州 (今浙江宁波)由水路直取福州,形成对福建水陆两路夹击之势。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最终成功地平定了福建地区。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任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朱亮祖为副将,由海道取广东。
先平定福建,然后沿海路进攻广东。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成功平定两广地区。
从1356年把南京改名应天府开始,朱元璋的政治图谋就显而易见了,但是他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继续积累力量,扩大影响,直到1368年,他感到时机成熟,才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能够成为皇帝,除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外,他的成功也得益于他的人才班子和领导才能。
他知人善任,能够有效地利用和驾驭人才。
他虚心好学,一边打仗一边拜师学习,这种坚毅和上进的精神也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