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22日电(记者李云平)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河套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优葵花产业,形成集研发推广、精深加工、购销出口、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

  巴彦淖尔市葵花种植基地。新华社发(张志中 摄)

  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黄金种植带”,水土光热组合优势明显,近年来年均种植葵花400多万亩,占全国食葵种植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内蒙古向日葵协会会长张永平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规模化种植向日葵离不开好的种质资源。从2000年美国食葵杂交种子在巴彦淖尔推广种植,到巴彦淖尔种子企业、科研单位自主选育杂交种,再到现在的高产品种三瑞9号上市,全市向日葵育种实现从品种杂交化、品种品质化到品种健康化的“蜕变”,为小瓜子长成大产业奠定基础。

  就在刚刚开春之时,“中国葵花之乡”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许多农户已经开始购买国产食葵种子,确保食葵种植能有好收成。五原县天吉泰镇景阳林村村民刘明旺告诉记者:“今年我打算种230亩葵花,选择的种子还是国产品种,正常情况下,亩均纯收入能达到1800多元。”

  记者走访发现,当地葵花种植持续发展,直接带动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兴旺。在五原县鸿鼎农贸市场,各家商贸企业正开足马力筛选、加工瓜子,经过去石、分级、色选等多道工序后,一颗颗饱满、鲜亮的瓜子分装入库。三瑞农科公司总经理助理段东宏说:“我们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起稳固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种业研发、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直接带动1万多户农户增产增收。” 

  据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局长孙立新介绍,全市向日葵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2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自治区级35家。全市拥有“河套向日葵”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五原向日葵”“巴彦淖尔向日葵”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

  巴彦淖尔市一家企业加工瓜子。新华社发(张志中 摄)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把外贸转型升级作为推动葵花籽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加强葵花籽出口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工作。全市有葵花籽精选、籽仁加工外贸企业190多家,年出口额42亿元。葵花籽、籽仁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河套葵花籽从普通生长的小众作物成为享誉全国的“网红零食”,收获“小瓜子撬动大产业”的亮眼成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