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23日电(记者李云平)作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内蒙古河套灌区加快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通过建设节水工程、严控用水总量等举措解决大水漫灌问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方面做出新贡献。
位于巴彦淖尔市境内的河套灌区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引黄河水灌溉面积达1100多万亩,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4月7日上午10时,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北总干渠开闸放水,标志着河套灌区2025年春夏灌溉工作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超大电子屏幕墙实时监测水利工程运行情况以及灌溉渠道水位流量等数据,实现水利监管数字化。
河套灌区2025年春夏灌溉工作全面展开。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近年来,河套灌区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已建成2141处水位、闸位、视频监控、渠道流量在线采集系统,为灌区引水、供水、排水等用水一体化调度插上“智慧化”翅膀。
随着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的开展,巴彦淖尔市逐步实现从过去的大水漫灌转变到现在的节水灌溉。“2024年,我们对河套灌区326公里骨干渠道进行衬砌,骨干渠道衬砌率提高到55%以上,累计改善灌溉面积超4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2年的0.478提高到目前的0.530,实现连续两年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局长王瑞强说。
随着现代化灌区建设的推进,巴彦淖尔市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增效行动,锚定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精准计量等核心目标展开攻坚,综合实施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措施,拧紧节水“水龙头”,做活“水文章”。记者在杭锦后旗陕坝镇帐房村采访时发现,5000亩小麦种植示范园区统一采用滴灌种植模式,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滴灌毛管铺设等工序一次性完成。园区负责人刘伟说:“滴灌可将水肥一体精准灌溉到小麦根部,达到节水、水肥高效利用的目的。滴灌小麦在生长期内亩均用水320立方米,较传统漫灌亩均节水约300立方米。”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小麦套种玉米示范区。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摄
据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局长孙立新介绍,河套灌区正从“大水漫灌”向“量水而行”转变,高效节水农业促进粮食丰产丰收。2024年,巴彦淖尔市粮食总产量达58.7亿斤,其中玉米、小麦、向日葵、马铃薯均创自治区最高单产纪录。
河套灌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效节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结合,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见效,形成“高标准农田+N”整合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大变革。
记者在临河区白脑包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看到,主干道两侧分布着集中连片的耕地,灌渠、排水沟、防护林配套齐全。白脑包镇党委书记李强说:“我们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分散种植的碎片化耕地改造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碱能降’的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粮食10%以上。”
据了解,2019年至2024年,巴彦淖尔市累计建设395.22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今年,巴彦淖尔市计划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60万亩,实现农业新增节水能力0.8亿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