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洪秀全的长子洪天贵福继位,但他并没有阻挡住清军的进攻,湘军将10米高的天京城门轰倒,城内太平军全部战死。
之后,太平天国的核心首领们分别遇害,数万名太平军残部幸存活了下来。
然而,清政府却下令对太平间残部赶尽杀绝,以绝后患,清政府为此处置了数十万名俘虏,残余部下逃到国外。
太平天国的残部究竟逃到了哪里?
太平军的下场如何?
太平天国运动,这场曾席卷大半个中国、震撼清王朝统治根基的农民起义,在历经十余年的烽火硝烟后,终究未能抵挡住清王朝与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
1864年,随着天京的陷落,太平天国政权轰然崩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走向了失败的终点。
那些曾经纵横疆场的残兵败将,也如断线的风筝般,飘零散落于历史的各个角落,他们下场并不是太好。
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是太平军最后的坚守之地,在清军的重重包围下,太平军进行了殊死抵抗。
然而,在清军强大的火力和兵力优势面前,太平军的抵抗根本没用,许多太平军将士在城墙上、街道中与清军展开了白刃战,他们手持简陋的武器,毫不畏惧地冲向敌人,鲜血染红了天京的每一寸土地。
据史料记载,天京保卫战中,太平军伤亡惨重,无数将士战死沙场,他们的尸体堆积如山,见证了这场战斗的惨烈。
除了天京保卫战,太平军在其他地区的抵抗也遭遇了清军的残酷镇压,在江南、江北等地,太平军的残余部队与清军展开了游击战。
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对清军进行偷袭和骚扰,然而,清军凭借着强大的后勤补给和兵力优势,逐渐对太平军形成了包围之势,最终全军覆没。
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部分太平军将士意识到继续抵抗已经毫无意义,于是选择了主动投降清军。
清军对这些投降的太平军士兵进行了改编,将他们编入清军的队伍中,他们中的一些人逐渐适应了新的身份,成为了清军中的一员。
然而,他们在清军中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挤,难以获得真正的信任和重用。
除了投降清军,一些太平军将士还选择了归顺地方势力,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各地出现了许多地方武装力量,如捻军、苗军等。
这些地方势力与太平军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继续与清军进行斗争。
太平军的残余部队加入这些地方势力后,与他们并肩作战,共同对抗清军,他们在中原地区展开了长期的游击战,给清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清军为处置数十万俘虏,竟与西方列强勾结,将大量太平军残部贩运至南美,大多数人被送往秘鲁的钦查群岛和塔克纳矿区。
太平天国的残兵败将去了哪里?
1866年3月,清政府将首批约5000名太平军俘虏运送至秘鲁,清军将领与西方联络,将这些人以15银元卖出,相当于一艘中型渔船的价值。
英国驻广州领事在报告中描述:们像沙丁鱼一样被塞进底舱,铁链穿过脚踝固定在木板上。"
这艘名为"阿美利加"号的苦力船,在114天的航程中,因瘟疫和虐待死去173人。
当幸存者抵达秘鲁伊基克港时,迎接他们的是荷枪实弹的监工,这些人赤着脚在锋利的矿石间搬运货物,飞扬的粉尘进入肺部,形成致命的 "硝石病"。
1879年,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爆发"硝石战争",这场冲突因资源争夺引发,原太平军前营师帅陈永碌,在矿坑深处建立起秘密联络网。
他仿照太平天国的军制,将劳工按籍贯编成"湖南营"、" 广西营 ",以挖矿石的铁镐为武器,以传递矿灯暗号为通讯方式。
1880年5月2日深夜,当秘鲁军队调往边境时,陈永碌率500名"矿工军"突袭波内达要塞。他们头戴黄巾,高用装硝石的竹篓制成土炸弹,打得秘鲁守军措手不及。
然后这些人就在智利伊基克生存了下来,伊基克还划出专门的华人居住区供太平军的残余势力在此居住。
如今的伊基克有大约20万人口,其中四分之一都拥有华人血统,市中心的"太平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手持铁锹的华工雕像,基座刻着"我们的祖先用血汗浇灌了这片土地"。
每年春节,当地华人都会举行"寻根仪式",在模拟的矿坑前摆放米饭和咸鱼,纪念那段苦难岁月。
虽然现在的年轻一代虽已不会说中文,但中餐却是他们最喜爱的美食,他们体内仍然延续着中华儿女的血脉。
本期文章就到这里了,欢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喜欢本期文章的朋友也可以点点关注,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1]罗尔纲 《太平天国史纲》,岳麓书社,2013年;
[2]容晖 《流落南美洲的太平天国士兵》,四川统一战线,2010年第12期。
[3]冷炮历史--2021-09-24--太平天国残部真的曾威震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