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庄子有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古人千年前就明白一件事——真,是打动人心最基本的力量。

可到了今天,我们却越来越不敢相信眼前的“真”。

当“真”开始稀缺,我们对内容的判断力、对世界的信任、对他人的同理心,都会一点点被消磨。

当一个社会开始追求“正能量”的形式感,而不是实质意义时,整个公共叙事就变成了脱实向虚的秀场。

最近呢,有一条短视频在网上刷屏了,说是“好人有好报”的极速现实版:

卤鸭店小哥因为良心拒卖变质食品,结果原地天花板塌了,他刚好躲过一劫。

几天之后,网友们用放大镜看视频,发现一堆破绽:卤锅是空的、“卤”字的宣传纸贴了一个月都干净得像新买的,后经短视频平台方核实,顾客其实是他同事……一顿摆拍实锤。

而这个视频火了之后,不仅各大媒体争相转发,还被吹成了“因果报应”。

直到翻车,被扒皮,被平台处罚,账号清空视频,一地鸡毛。

虽说胖胖呢,会觉得“摆拍者可耻”,但他们不是在反叛价值观,而是在迎合精准投喂这个时代的价值胃口。

你像现在什么样的内容能出圈?

就是这种“人在做,天在看”的爽剧。只要剧情够“立得住人设”,哪怕是假的,也有人愿意相信。

当虚构可以冒充真实,真实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所以,网友为什么要较真?

因为一旦鼓励了虚假叙事,便是在奖励撒谎。

再不叫停,那些真正拒绝变质食物、真正救人于危难的人,反而没人信了;那种平凡但诚实的善意,会被这种套路型“正能量”活活埋掉。

消费伪善本身就是对善意的背叛。

什么是“真”?

“真”是力量,是内核,是说话、做事的根本立场。没有“真”,就没有信任,没有情感共鸣,没有社会叙事。

你可以养牛,你可以卖卤鸭,你可以虚构,但请你标明你在演。

电影、小说也都是虚构,可没人觉得他们可耻,因为他们从不伪装“真实”。

可现在一些人的玩法是啥?

明明是编排出来的情节,却一定要假扮真实,你说这不是诈骗是什么?

而一旦全社会都在追捧这种“演得像真的”,那么“真的”就会变成一种冒犯。

就像你在众人感动落泪时指出这是摆拍,反而你成了“扫兴的”、“抬杠的”、“阴阳怪气的”。

“真实”会输给“合适的假”。

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是整个互联网叙事出了问题。

真正的危险不是“有人摆拍”,而是我们接受了摆拍,甚至需要摆拍。

像这次事件的可怕之处,也许不在于视频造假,而在于它竟然这么轻易地赢得了我们的信任。

而这种“感动本身”会慢慢侵蚀掉人们对复杂现实的耐心。

我们会开始讨厌一切真实的挣扎、纠结、迟疑、不完美,只接受那种剪辑过的、干净的、积极的“正确情绪”。

但真实绝不是这种“统一口径的善”,真实是有点拧巴的,是混杂了情绪、矛盾、不完美的人性。

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珍贵。

可偏偏现在的有些叙事,只接受那种:积极、干净、明确、一致的“正确价值观”。

你如果说得太复杂、太矛盾,太真实,有些人就嫌你“丧”“负能量”“不接地气”。

于是,“合适的假”成了王道。

“真实”反倒成了异类,甚至是一种“负能量”。

所以,胖胖还是觉得是整个内容生态出了问题。

一旦平台奖励假的热度,一旦媒体放大情绪价值;

而观众在习惯性共情中,被慢慢驯化成“自愿上钩”。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内容造假激励系统”。

这个系统会不断筛选出“演得像真的”,并排挤“脱虚向实”的。

而如果不去质疑、不去叫停、不去反思,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就会对“真实”失去兴趣,对“演技”趋之若鹜。

那时候,“演得像真的”,就会成为新的道德标准。

而“真的”,反倒成了破坏氛围、阴阳怪气、唱反调的“异类”。

而当一个社会开始追捧“脱实向虚”的虚假叙事,就说明这个社会对“真的苦难”已经没有耐心。

而当人们对苦难、挣扎、不确定性失去耐心,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已经放弃了对真实,真理的追求。“真”不是形式,它是根基。

是你敢于面对复杂世界的勇气,是你相信这个世界还能改变的执念。

而一旦我们放弃了这个执念,我们就会陷入一个“演给自己看”的泡沫世界。

纸鹤掩盖不了乌鸦的叫声,流水洗不净伪善的手纹。雕梁画栋筑不起真相的宫殿,谎言之下,众生皆为泥尘。

虚构的“正能量”越多,真实的善意就越难被相信。人们看多了摆拍与剧本,慢慢连真实的善举也会怀疑是套路。虚假的眼泪骗走的,不只是流量,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成本。

有些人总想着用滤镜包装人性,用剧本掩盖虚伪,最后却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不愿再维系。光鲜亮丽的假象再多,也掩不住脚底那滩烂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