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政府牵线搭台 高校企业双向“引智”

——政校企联动激活人才“蓄水池”

近日,景德镇市就业创业中心联合武汉、长沙高校举办“招财引智·赋能发展”校企合作对接会,聚焦陶瓷产业链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通过政策解读、项目签约、人才对接等环节,打通“政策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通道。

本次引才活动邀请驻景高校、国有企业、重点民营企业等13家企事业单位参会,优质就业岗位366个,其中博士岗位138个,硕士岗位30个,本科岗位198个;涵盖陶瓷、航空、精细化工和医药、文化和旅游、智能制造、软件开发、金融等景德镇市“1+2+N”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岗位丰富、含金量高、待遇优厚,发展空间广阔。

景德镇文化底蕴深厚,发展生态优厚,爱才氛围浓厚。近年来,景德镇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在环境、平台、政策等方面持续发力,具有景德镇特色的人才集群优势正在形成,各类人才与景德镇双向奔赴,“景漂”人数突破6万,《支持“景漂”人才创新创业工作新模式》获评全国人才工作优秀案例,全市人才工作展现出蓬勃活力。

持续推动政策集成创新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获批以来,景德镇从平台建设、金融扶持、生活保障等先后印发了20余项人才政策,以“政策集成”推动“人才集聚”,设立全市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对引领景德镇市“1+2+N”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发展的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人才经费资助、最高1000万元无偿项目资助、最高2000万元的项目产业化综合配套支持,形成了更开放、更具体、更接地气的“1+N”人才政策体系,涵盖了“1+2+N”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的各类人才,能够较为全面地满足各类人才在景德镇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要。

去年以来,省市政策叠加效应更加凸显。在省级层面,出台“赣鄱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遴选支持办法,计划引进培养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遴选10个左右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100个左右科技创业团队,明确对来赣在赣的创新创业人才给予最高6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和最高200万元的项目资助,对创新团队“一事一议”予以支持,对创业团队给予300万-500万元创业资助。

在市级层面,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加强陶瓷创意设计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陶瓷研发创新的若干措施”。这两个文件中锚定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提出了许多“真金白银”的扶持措施。配套出台了“科创飞地”“人才飞地”管理办法,对通过认定的飞地给予各项支持,依托飞地所在地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和优秀人才聚集资源,实现科研条件和设备共享,助力企业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

持续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聚焦陶瓷产业链和重点项目,积极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和平台载体,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能力。34个国家级、114个省级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先后建成。高水平打造创意创新平台,精心策划陶然集、候鸟计划Plus、春秋大集等项目,以陶阳里、陶溪川等“五陶”为代表的创意平台人才集聚效应逐渐展现,全国首个“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中国艺术名校创联基地等平台建设成势见效,创意创新人才“蓄水池”持续扩容。高规格集聚研发机构,深化与“大院大所、名校名企”科技合作,哈工大特陶所、西工大航空学院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见效,景德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稳居全省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企业研发投入长期保持全省前列。高标准建设产学研用平台,利用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优势,有效利用驻景高校资源优势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平台载体,全市现有7所高校、8.4万在校大学生,各院校采用“冠名班”“定向班”“联合办班”“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模式,打通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全市151家单位与市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14家企业入选江西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名单。高起点谋划特色人才项目,成立北京景德镇专家博士服务团,陶瓷创意设计高层次人才产业对接会、陶瓷创意设计大赛等人才项目陆续启动。

持续提升人才服务质效

先后组建市招才引智局、最漂景归人才服务局、国家试验区人才服务中心等3个市级人才工作机构,在强平台、抓引育、优服务上出实招、下功夫,“1+3”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主体责任更实、政策支撑更强、统筹调度更有力度。围绕要素保障、升规入统、基金支撑等关键环节,聚焦重点产业制定出台一系列激励举措,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和各类产业发展基金24个,总规模超百亿。“瓷都人才”小程序上线服务项目近80项,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实体化运营“景漂”人才服务中心,积极帮助各类人才协调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生活实际困难。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全程跟踪个性化服务。构建“人才服务日”、慰问走访的联系人才机制,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引进人才及团队的发展及需求动态,精准施策赋能。一个有温度、有效率的人才发展环境加速形成,让各类人才更加安心、安身、安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