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全、可靠地实现智能化,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任娅斐
编辑|马吉英
图片来源|中企图库
4月18日~19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5(第十七届)商界木兰年会在北京举办。在【高峰论坛】“新汽车 新赛点”环节,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执行副总编辑马吉英作为主理人,与联想车计算创新业务总经理孙炳川,福特中国传播及企业社会责任副总裁杨美虹,世冠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李京燕,先导(苏州)数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肖虹,围绕“汽车智能化”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精彩观点如下:
1. 面对任何一个新的技术或者潮流,我们要先看一下服务的对象是谁,我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体验,怎么去服务他,这个是我们经常要去问自己的问题。
2. 汽车作为高安全要求的工业产品,消费者对其首要要求必然是安全性。因此,在汽车智能化的进程中,如何安全、可靠地实现智能化,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3.汽车智能化是一个新趋势,没有任何参考的路径和标准,整个产业链都是在共同成长。
4.不管你在哪个产业链里,不管你做什么,首先你要有价值,你才能进入产业链。
汽车智能化下的新机遇、新挑战
马吉英:智能化给汽车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尤其在大模型的冲击下,行业有哪些新的机遇,又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孙炳川:当前,智能化为汽车行业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汽车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未来它更像是一个在出行场景中提供出行服务的智能体。并且它不是独立的,而是与你原有的办公环境、生活场景、家庭设备以及电视等设备实现互联互通。通过这种无缝连接,汽车的智能化将为用户在出行过程中提供更加流畅、便捷的智能化体验。
杨美虹:面对任何一个新的技术或者潮流,我们要先看一下服务的对象是谁,我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体验,怎么去服务他,这个是我们经常要去问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福特的重点在越野和皮卡领域,我们的用户很多时候去户外越野,智能化往往不是他考虑的首选。比如去西藏、新疆,他考虑的是这个车可不可靠?能不能安全地把我带出去?能不能带我穿越这些比较有风险的地方?之后才会考虑智能化。
但并不是说我们不给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只是我们会先考虑用户最基本的需求和安全。
李京燕:作为工业软件公司,我们跟汽车的研发机构打交道特别多,大家经常听到一句话,汽车的上半场是新能源,下半场是智能化。
从我们这二十多年服务汽车行业的经历来看,变化特别明显。以前我们打交道的大多是某某技术中心或者研究院的人,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车企的研究院里,新能源研究院和智能网联研究院成了主角。我们服务的工程师里,做汽车智能化的团队,这几年增长特别快,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多。从工业软件的角度看,这已经是我们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向了。中国的汽车工程师都在拼命卷智能化。
谈到挑战,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春节期间,DeepSeek一下子火起来了,所有人都在讨论,都在使用它,但是后面你会发现它的很多回答存在“幻觉”,你就要提醒它说真话。汽车作为高安全要求的工业产品,消费者对其首要要求必然是安全性。因此,在汽车智能化的进程中,如何安全、可靠地实现智能化,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周肖虹:我认为智能化带来了两个最核心的变化。首先,智能化使汽车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一个移动终端和移动空间。其核心在于实现了全域互联,包括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车与云、车与新能源、车与家居、车与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不仅提升了出行效率,也极大提升了汽车的价值,使其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终端体,这是全域互联带来的显著变化。
其次,关于数据赋能,汽车成为智能终端并实现全域互联后,释放了数据的价值。这些数据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需求,产生许多可落地的服务,为个人、政府交通管理以及城市服务提供高效且有价值的支持。汽车智能化已从单车智能转变为更好地融入交通、城市和能源生态的智能体系中。
在小池塘里做“大鱼”
马吉英:福特是一个百年车企,经历了很多次的行业变革。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福特有哪些创新实践和经验可以分享?
杨美虹:福特在中国经历了几次重要转型。过去鼎盛时期,福特在中国一年销售100万辆汽车,但近年来销量有所下滑。然而,福特通过重新定位,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提出了“Fun天性 去野行”的品牌主张,利用品牌和技术优势,顺应了消费者对户外出行的喜爱。当时我记得我们CEO提出用“野”来对抗市场竞争中的“卷”,这一策略帮助福特重新回到了适合自己的赛道。通过不断聚焦自身优势,福特找到了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
福特中国传播及企业社会责任副总裁杨美虹
另外,福特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持的企业愿景就是,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出行、追逐梦想。这一愿景从未改变,并且在福特的转型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到可持续发展,福特需要紧跟甚至引领新技术的发展,这是肯定的。我们目前正在转换赛道,从竞争激烈的大市场转向相对细分但更具优势的户外越野市场。通过这种方式,福特希望在小池塘里成为“大鱼”,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实现更好发展。
有敬畏之心
马吉英:联想在汽车行业是一个新的参与者,作为跨界者,有哪些经验可以赋能给汽车业务,又面临什么挑战?
孙炳川:5年前,联想开始做汽车智能化的业务,我和团队一直探索在汽车智能化的方向上面联想可以去做什么,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联想车计算创新业务总经理孙炳川
第一,要有敬畏之心。汽车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和标准,尤其是安全和技术创新方面,与工业级和消费级产品存在很大差异。过去5年,我们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建立符合汽车行业要求的技术标准。
第二,抓住赋能的点,做我们擅长的事情。联想的强项是计算和AI,因此在汽车智能化领域,联想致力于向车企提供这些能力,帮助他们提升智能化水平。
第三,实现共生。汽车智能化是一个新趋势,没有任何参考的路径和标准,整个产业链都是在共同成长。联想希望与车企和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将消费电子和IT领域的技术和能力应用到汽车智能化中,避免重复劳动,降低成本,同时将最先进的智能化体验引入汽车领域。
赋能创新创业
马吉英:先导投资了很多汽车产业链上创新和创业型的公司,先导具体是怎么参与到汽车行业的变革中?如何赋能产业链上的创新创业?
周肖虹:先导科技不仅是一个投资平台,更是整个产业生态运营的服务商,我们一直在帮助企业和产业成长,为地方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
先导(苏州)数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肖虹
第一,我们在做整个产业链的搭建,帮政府做产业规划和产业链运营。围绕智能车联网产业,基于苏州的工业化和供应链基础,我们帮助新能源车从能源向智能化转型,集聚了软件算法、增量零部件等智能化企业,并结合政府端、路端的智能化建设,搭建了车、路、网、云立体化生态链。
比如在苏州,我们的产业链集聚程度非常高。原来上下游企业交流要花个一天时间坐飞机才能去交流,但是现在一栋楼里面可以集聚生态链上的数十家企业,大大提高了产业协同效率。
第二,保障创新技术快速落地。我们鼓励先行先试,政府也提供了多种场景来支持先进技术的商业化探索。例如,在苏州高铁新城,智能化的低速物流环卫小车随处可见,部分已实现无人化闭环运送;政府还投入资金建设智能化道路,助力智能技术在实际道路中运行。
第三,我们一直在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比如,我们通过联合企业和高校,推动高校技术产业化和人才输送,与清华汽研院、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深入合作,共同探讨标准和法律法规制定。另外,从2018年起,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千人规模的全球智能驾驶峰会,为企业提供展示与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
第四,我们在投资方面基本上涵盖了整个产业链周期,从初始孵化阶段到成长阶段、上市阶段,都有不同的投资产品,来为企业赋能。
三个关键词
马吉英:世冠科技是产业链里很有代表性的创新创业样本,你们是如何抓住产业链创新创业的机会?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李京燕: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说:价值、创新、安全。
世冠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李京燕
第一,价值。不管你在哪个产业链里,不管你做什么,首先你要有价值,你才能进入产业链。大家知道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开放、竞争激烈的行业。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里,中国的工业软件跟欧美的供应链相比,处于弱势,国内国外的OEM和Tier1、Tier2都在大量采用欧美的工具链,它们占据了至少95%的市场份额。
我们的机会在哪里?跟别人相比,你有什么价值?为什么选你?我们看一下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出口国,这为国产工业软件提供了新的场景和机会。同时,汽车研发周期也从48个月缩短到18个月,也给产业链企业带来了压力,促使它们寻找外部合作伙伴,这就为国产工业软件提供了更多机会。
第二,创新。面对强大的欧美工业软件,国产工业软件不能简单跟随,必须通过创新来突破。目前,AI赋能工业软件已成为行业共识,以工业软件为核心,结合知识图谱和大模型,形成工业智能体。我们也在软件新版本中增加了AI功能,特别是加入大模型作为辅助,提升软件的智能化水平。此外,我们每年都会出一个大版本、两个小版本的软件产品,持续推动技术创新。
第三,安全。汽车行业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极高,但是让我们很骄傲的是,世冠的产品是中国唯一通过26262国际安全标准的工业软件产品。这一认证不仅证明了我们的产品竞争力,也得到了很多行业龙头企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