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尤其是消化道癌症,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由于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针对如何早期发现癌症,肿瘤标志物升高是否意味着患癌等问题,我们特地专访了河南省肿瘤医院知名专家陈小兵教授,为大家带来权威、实用的消化道癌症防治指南。


一、警惕沉默杀手”,消化道癌症的早期信号与筛查

陈小兵教授提醒,若出现以下异常信号,需高度警惕:一是餐后频繁打嗝、腹胀,尤其是长期反复发作;二是大便颜色变黑,呈柏油状,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三是短期内体重骤降,如半年内无缘无故减轻10斤以上。这些症状看似普通,却可能是胃癌的早期预警,切莫掉以轻心。

早期筛查是战胜胃癌的关键。陈小兵教授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这是发现早期病变的“金标准”。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风险更高,需缩短筛查间隔,每年检查1次。

胃癌的防治重在“早”字。提高健康意识,识别细微症状,定期科学筛查,才能有效遏制这一“沉默杀手”的威胁。

二、肿瘤标志物升高=患癌?

肿瘤标志物是体检报告上常见的指标,如CEA、CA19-9、CA72-4等,它们就像身体的“健康警报器”。陈小兵教授提醒,这些指标升高并不等同于患癌,误报率其实很高。例如,CEA(癌胚抗原)升高可能是胃癌的信号,但也可能只是胃炎、肠炎,甚至吸烟也会导致其轻度上升;CA19-9升高可能提示胰腺癌,但更多时候与胆结石、胰腺炎等良性疾病相关。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明确指出,肿瘤标志物的解读必须结合动态监测和综合判断,单凭一次检测结果无法确诊癌症

那么,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该怎么办?陈小兵教授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步:别慌,先复查。单次指标升高可能是检测误差或短期炎症影响,建议1个月后复查,观察数值变化。

第二步:排查原因。如果指标仍然偏高,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胃镜、肠镜、CT或超声等,排查可能的疾病。例如,CA72-4升高可能与胃癌相关,但需胃镜确认;CA125升高可能是卵巢癌,但也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炎。

第三步:观察趋势。如果标志物持续上升,尤其是成倍增长,则需进一步检查,如增强CT、PET-CT或活检,以明确诊断。

案例:

患者CA72-4长期偏高,但无不适症状,最终胃镜检查发现早期胃癌,手术切除后指标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肿瘤标志物的真正价值在于动态监测和早诊早治,而非单纯依赖单次检测。

三、破除畏镜心理

提到胃镜检查,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恐惧——怕疼、怕恶心、怕难受。陈小兵教授指出,这种恐惧大多源于对胃镜的不了解,其实现在的检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完全可以做到无痛、快速、安全。如无痛胃镜(通过静脉麻醉减轻不适)或胶囊胃镜(吞服微型摄像头完成检查)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既能保证准确性,又能提升体验感。此外,无痛胃镜只需静脉注射麻醉药,患者“睡一觉”的功夫,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检查,全程毫无痛苦。

如果仍然感到紧张,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1.提前了解胃镜流程。通过观看科普视频或阅读相关介绍,熟悉检查步骤,消除对“未知”的恐惧。

2.让家人陪同。检查时若有亲友在身边,不仅能缓解焦虑,还能在术后短暂休息时得到照顾。

3.选择上午检查更省心。只需前一晚禁食,检查完成后很快就能恢复饮食,不影响正常生活。

陈小兵教授强调,胃镜是筛查早期胃癌的“金标准”,一次检查结果正常,通常可保5年无忧。绝大多数的患者做完胃镜后都会感叹:“原来根本没想象中那么可怕!”与其因害怕而拖延检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如勇敢迈出这一步。毕竟,短暂的“畏镜”心理,远不如早期发现病变来得重要。

四、抗癌食物是“智商税”吗?科学饮食防癌指南

近年来,“抗癌食物”的概念被广泛传播,大蒜、西兰花、绿茶等食材被冠以“防癌明星”的称号。然而,陈小兵教授指出,这些食物虽然含有某些抗癌成分,但单纯依靠它们来预防癌症,效果极其有限,甚至可能陷入“伪科学”陷阱。

1.抗癌成分≠抗癌效果

科学研究确实发现,大蒜中的大蒜素、西兰花中的萝卜硫素等成分在实验室环境下能抑制癌细胞生长。但问题在于,实验中使用的通常高纯度提取物,且浓度远超日常饮食摄入量。例如,要达到实验中抑制胃癌细胞的大蒜素浓度,一个人每天需要吃下50头大蒜——这显然不现实。同样,喝几杯绿茶或吃几颗蓝莓,摄入的抗氧化物质也远不足以直接影响癌症发展。

2.整体饮食模式才是关键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某些地区胃癌发病率较低,或与饮食习惯相关,例如山东苍山是大蒜产区,当地居民胃癌风险较低。但陈小兵教授指出,这并非单纯因为大蒜,而是因为他们整体饮食结构更健康——少吃腌制食品、多摄入新鲜蔬果、营养均衡。换句话说,防癌的不是某一种“超级食物”,而是科学的饮食模式。

3.“彩虹原则”:真正的防癌饮食指南

那如何吃才能健康?陈小兵教授推荐遵循“彩虹饮食法”,即每天摄入5种以上颜色的天然食物,确保营养多样化:

·红色(西红柿、红椒):富含番茄红素,抗氧化;

·黄色(胡萝卜、南瓜):β-胡萝卜素护黏膜;

·绿色(菠菜、西兰花):含叶绿素和膳食纤维,促进代谢;

·白色(大蒜、洋葱):含硫化合物,辅助免疫调节;

·黑色(紫甘蓝、蓝莓):花青素抗炎。

此外,减少加工肉、高盐食品、酒精的摄入,控制烧烤和油炸食物的频率,比迷信“抗癌食物”更有实际意义。

五、晚期癌症的救治空间,现代医学带来新希望

“晚期癌症”这个诊断曾让无数患者和家庭陷入绝望,但陈小兵教授指出,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即使是晚期癌症患者也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如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创新疗法正在改写癌症治疗的格局,让“带瘤生存”成为可能。

以HER2阳性胃癌为例,过去这类患者生存期往往不足1年,但现在通过靶向药物联合化疗,中位生存期已延长至2.5年左右。类似的突破也出现在肺癌、乳腺癌等领域,特定基因突变患者甚至可以通过口服靶向药实现长期控制。

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传统化疗往往难以耐受。现在医生可以采用温和化疗+免疫维持的创新模式,比如每周小剂量紫杉醇配合免疫药物,既能控制肿瘤进展,又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案例:

70岁的李爷爷采用温和化疗+免疫维持的方案后,肿瘤体积缩小了一半,现在每天过着遛弯、下棋的正常生活。

这种“细水长流”的治疗策略,让更多患者实现了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的平衡。

除了医学治疗,心理调适同样重要。陈小兵教授建议患者:加入病友群和其他患者交流经验,减少孤独感;记录自己每天的症状和心情,方便医生调整方案;每天花10分钟静坐,缓解焦虑。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陈小兵教授特别强调,癌症治疗领域几乎每年都有重大突破。“今天治不好的病,明天可能就有新药问世。”他呼吁患者永远保持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在这个医学快速发展的时代,晚期癌症患者迎来的不再是绝望的终点,而是充满可能的新起点。坚持就有希望,活着就有奇迹——这正是现代医学带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

受访专家:河南省肿瘤医院陈小兵教授

采编:康迅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