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天气预报,他们是如何预兆天气的呢?事实上,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天气预报,但是却有自己的一套预测办法,气候是存在周期性的,就好比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有四季的变化,降雨同样也是如此,而诸多的俗语民谚也佐证了这一点。



我们村老辈人就经常提到“一年旱涝看廿六”,明日就是三月廿六了,今年雨水多吗?农谚又是怎么预兆的呢?

农历的三月廿六是谷雨之后,在干支历当中,它是乙巳年庚辰月壬戌日,这个壬日就非常的特别。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壬日乃是水气强旺之日,有句俗语大家估计也都有听过“冬至逢壬数九”,冬天的水为寒,春季的壬为水,因此,春季逢壬就容易出现下雨的情况。



壬为天干之一,与地支相配之后,就形成了六个壬日,分别为: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在这六个壬日之中,以壬子之水最强旺。明日是壬戌日,也是最后一个壬日,紧接着就会出现壬子。



壬戌的水,就像是春季的春雨,虽然力量不强,但是雨水多。老话就一直有:春雨壬子,秧烂蚕死。夏雨壬子,河满水盈。雨打六壬头,低田便罢休。也就是壬日有雨,则之后的降雨增多,低洼的农田就容易被水淹。明日三月廿六,刚好是庚辰月壬戌日,辰为水库,壬为水,如果明日有雨,那么就容易导致之后的降雨增多。



明日是三月廿六,今年雨水多吗?

古人则是通过观察明天的一个天气来进行判断,如果说,明天出现下雨的一个情况,那么就代表着雨水增多,往后很容易形成夏涝的一个情况,也就代表着今年的雨水比较多,反之,如果是出现了大晴天,则容易出现干旱的一个情况,雨水会比较少。



以我们赣北地区为例,明日是雨天,那么壬日出现降雨,那就代表着往后的日子,雨水会比较多,尤其是接下来的春夏交接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提防洪涝的一个出现,以免出现涝灾,影响作物的一个生长。

农谚是怎么说的呢?

廿六放光明,春旱要提防

说的就是三月廿六如果是晴天的话,那么就要注意春旱的一个出现,作物要及时的灌溉,这样才有利于作物的一个生长。反之如果是出现下雨的话,我们就要观察时间,以防止其出现涝灾。



春逢壬日雨,十日难见天

这句农谚的意思也比较的简单,如果春季的壬日出现了下雨的一个情况,接下来的10天之内,雨水都会比较多,雾雨蒙蒙,看不见太阳,那么这样也会影响到作物的一个生长。



当然这些只是古人预兆天气的一个方法,如今我们有了天气预报,对于天气也能更加准确的知晓,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笔者认为,还是可以去了解一下的,而且在干支历当中,它并不仅仅指的是天气的变化,而结合了日常我们的一个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