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梳子姐

“前两天,我到安徽、河南看麦子,基层农技人员给我讲,今年小麦有‘四个最’,底墒最足、出苗最好、缺苗最少、植株最壮,一眼看去整整齐齐,浓绿浓绿的,颜色特别正,丰收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

以上这段话是一位高级别农业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讲的内容,引起了不少争议。

“我们这里缺水。”

“如果是党员,请实事求是,全国各处都缺水。”

“你拿你的工资,我种我的地。粮食丰收不丰收你照样拿工资,拿奖金,你是风雨无阻拿钱,我是风雨无阻种地。”


一些网友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他说的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有的地方正面临比较严重的干旱,对小麦收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那么到底是专家说的对,还是网友说的对,我们应该相信谁的呢?


从专家铿锵有力的发言中,我们相信他不会骗人,也没必要骗人,一定是看到了浓绿浓绿的麦田才生出这份自信,同时网友讲的情况也有一定可信度。

原因很简单,我们这个国家实在是太大了,找一块浓绿浓绿的麦田很简单,找干旱少雨的麦地也很容易,但这些都代表不了粮食生产的全貌。

专家说出来的话之所以可信度不高,是因为他不像个治学严谨的农学家,更像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文学家。

他没有计算、没有统计、没有比较,仅仅听农技人员的概略性描述就得出结论,显得过于草率。

只要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所有麦田一眼看去大都比较齐整,这是最基本的种植要求,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至于底墒有多充足,出苗好到什么状况,缺苗究竟怎样衡量,植株又壮到何等程度,需要用数据来支撑才有说服力。

遗憾的是,专家到地头转转,听农技人员“四个最”的高论后便轻易采信,有悖基本逻辑,显得太过业余。

如果今年一切都是最好的,那么明年怎么办?

说话办事总要留有一定余地,今年吹完,明年还要接着吹,不能一下子把好词全部用完了。

还有一个问题,开会没有不成功的,粮食没有不丰收的,这套说辞运用的过于泛滥,影响了公共表达的权威性。

与其一味地正面颂扬,不如客观实际地讲点符合实际的干货,让人听着可亲可信。

月亮有阴晴圆缺,农事有旱涝丰歉,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正常规律。

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这自信、那自信,其实我们现在最缺的是问题自信,很多时候缺少直面问题的勇气。

只允许讲增光添彩的事,不允许闹心抹黑的事,充满了虚荣和自卑。

这样还容易滋生一种毛病,就是敏感的东西太多,这也敏感,那也敏感,这也不能随便说,那也不能随便说。

过度敏感,过于谨小慎微,带来的结果就是僵化死板,显著标志性就是领导们都乖乖地照本宣科念稿子,多余的话一个字都不敢讲。

其实真没那个必要,坦然一点,真诚一点,反倒会让老百姓觉得更可爱。

不要把自己搞得那么高尚,搞得不食人间烟火一样。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最大的套路就是真诚、真实,说点有人情味的真话,大家还是很受用、很认可的。

--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