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雪儿少儿中医启蒙系列课程,
让中医药文化幸福每一个家庭世代传承、茁壮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黄帝内经》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
厥 论
原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甲乙经》作走)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甲乙经》作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胜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 六经脉 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䯒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䯒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阳明厥逆 ,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译文:
黄帝问道:厥证有寒有热,是怎样形成的呢?
岐伯答道:阳气从人体下部开始衰竭就发病为“寒厥”,阴气从人体下部开始衰竭就发病为“热厥”。
黄帝问道:热厥证的发热,一般从足底开始,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道:阳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若阴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阳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足底发热。
黄帝问道:寒厥证的感觉寒冷,一般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道: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所以若阳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阴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从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这种厥冷,不是由于外寒的侵入,而是由于体内的阳虚所致。
黄帝问道:寒厥证是损耗了何种精气而形成的呢?
岐伯说:前阴是许多经脉聚汇之处,也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脉汇合之处。一般来说,人体在春夏季节是阳气偏多而阴气偏少,秋冬季节是阴气偏盛而阳气偏衰。患有寒厥证的人,是因为自恃体质强壮,在秋冬阳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度使肾中精气耗损,导致肾向脾胃争夺精气,即使这样也不能使肾精恢复,肾失于固摄造成精气向下溢出,阴寒邪气就从足向上逆行。阴寒之邪气停聚于中焦,使胃的阳气虚衰,不能化生水谷营养经络,以致阳气日益亏损,阴寒之邪气独胜于内,所以手足感觉寒冷。
黄帝问道:热厥证是怎样形成的呢?
岐伯答道:酒入于胃(,由于酒性剽悍径行于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而体内经脉反而空虚。脾的功能是主管输送胃中的津液营养,(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阴津亏虚,阴津亏虚使剽悍的酒热之气乘虚入扰于内,则导致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阴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阴精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然是经常酒醉或者饱食太过之后行房纵欲,致使酒食之气郁居于脾中不得宣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结酝酿成热,热盛于中焦,进而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便色赤。酒性是剽悍浓烈的,肾的精气必受其损伤而日益虚衰,(阴虚则阳胜,)形成阳气独盛于内的局面,所以手足发热。
黄帝问道:厥证有的使人腹部胀满,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长达一天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道:阴气偏盛在上部,就会使阳气虚衰在下部,阳气下虚则使水谷不化而引起腹部胀满;阳气偏盛在上部,就会使下部的阴气向上逆行,邪气上逆造成阳气紊乱,导致突然不省人事。
黄帝道:对!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病态表现。
岐伯说:足太阳膀胱经发生厥证,上为头部肿胀沉重,下为两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眩晕昏扑。足阳明胃经发生厥证,可出现癫疾,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神志模糊,出现幻觉,胡言乱语。足少阳胆经发生厥证,可见到突然性耳聋,面颊肿而发热,两胁疼痛,小腿不能运动。足太阴脾经发生厥证,可见到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足少阴肾经发生厥证,可出现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痛。足厥阴肝经发生厥证,可见到小腹肿痛,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喜欢采取屈膝的体位睡卧,阴囊萎缩而肿,小腿内侧发热。厥证的治则是: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不实不虚的,取发病经脉的穴位。
足太阴脾经发生厥逆,则小腿拘挛,心痛连及腹部,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足少阴肾经发生厥逆,则腹部虚满、呕逆、下泄清水,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足厥阴肝经发生厥逆,则筋挛、腰痛,小便不通,胡言乱语,要治它主病之经。如太阴、少阴、厥阴同时厥逆,人会大小便不通,且手足逆冷,上至肘膝,三天后人就会死亡。
足太阳膀胱经发生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容易鼻出血,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足少阳胆经发生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者为不可治的危证,如若再发惊厥就会死亡。足阳明胃经发生厥逆,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肺经发生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发生厥逆,心痛连及咽喉,如果出现身体发热者死,不可治。手太阳小肠经发生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发生厥逆,发为喉部痹塞,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当取发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中医经典诵读好 果雪儿少年儿童经典诵读课程
果雪儿少年儿童经典诵读系列课程是一个专注于中医文化传承的教育项目,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家庭。
该系列课程以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为核心内容,通过诵读、导读和讲解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学习和理解中医文化。
一、系列课程目标:
1. 传承中医文化:通过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中医理论,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和养生智慧。
2. 提升中医素养:培养孩子们对中医的兴趣,掌握基本的中医知识,为未来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
3. 促进心理健康:中医强调“身心合一”,通过学习中医经典,帮助孩子们调节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 家庭共同成长:通过亲子共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系列课程内容:
1. 经典诵读:孩子们通过反复诵读中医经典,熟悉其中的核心思想和理论。
2. 导读与讲解:针对中医经典的导读和讲解,以帮助孩子们理解经典中的深奥内容。
3. 实践与应用: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孩子们学会运用中医知识解决日常健康问题。
4. 心理健康辅导:通过中医的“情志调养”理念,帮助孩子们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三、系列课程意义:
1. 中医文化传承: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典诵读,帮助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2. 中医健康启蒙: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学习中医经典,孩子们可以掌握基本的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家庭共育中医健康家风:通过亲子共读,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中医知识,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果雪儿少年儿童经典诵读系列课程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健康教育的启蒙。通过这一项目,参与的家庭成员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医知识,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果雪儿少年儿童中医启蒙,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成果,以及依托中医药大学专家资源,面向幼儿园、学堂、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提供系列中医课程合作服务;面向家庭提供中医儿童营、中医少年营、中医游戏班、中医诵读营、中医师资班等线上课程,以及提供寒暑假期间的中医夏令营、中医冬令营等。
咨询联系果雪儿少儿中医启蒙黄老师。
咨询联系黄老师:微信号“ guoyiqimeng ”(“国医启蒙”全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