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长卷中,海瑞这个名字总是与廉洁、正直紧密相连。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明代著名的清官,除了以刚正不阿著称外,还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作为一位集文章、气节、理学、经济兼而有之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海瑞在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时展现出的前瞻性思维和实践智慧,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带您走进这位明代官员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思想,探索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

海瑞其人:一位与少数民族有深厚渊源的明代清官

谈到海瑞,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那个敢于直面权贵、为民请命的铁面清官。但鲜为人知的是,海瑞(公元1514-1587年)与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不解的缘分。


海瑞出生于汉族家庭,祖籍海南岛。在他的一生中,先后担任过云南等民族杂居地区的重要职务,包括应天十府巡抚、户部云南司主事等。正是这些经历,使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有着比普通官员更为深入的了解,也促使他形成了一套有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独特见解。

在明代初期,统治者推行的是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压迫政策。随着时间推移,明朝中后期,当朝廷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加剧时,海瑞站了出来,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

海瑞对明王朝期间的统治思想和对待下层民众的责任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那"救世救民之苦心",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民族平等思想:海瑞经济理念的基石

海瑞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思想,首先建立在民族平等观念之上。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他明确主张要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认为"万里之民,无非吾人",不应该"以弓刀为雄仗之具",而应该"解怨为欢"。他反对以大汉族的独尊凌虐少数民族,强调各民族之间应相互尊重。

对于少数民族所征赋税,海瑞主张一视同仁,"与吾地百姓无异",不应该层层加码剥削。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格外珍贵,体现了海瑞对不同民族一视同仁的开明态度。

海瑞选择任用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时,也体现了他的民族平等思想。明代时期,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贵州等地区居住着壮、瑶、傣、佤、彝、罗罗等众多少数民族。针对少数民族的不同特点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海瑞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


他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大征后"要"开道立县",并且选择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是发展民族地区的关键。他强调:"天下之事,因之固赖于有其法,而尤在于得其人"。这说明海瑞深知好的政策离不开优秀的执行者,选贤任能是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保障。

减轻民族地区负担: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海瑞在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事务时,特别注重减轻当地人民的负担。他深刻认识到:"贫苦者,所论以为民之器也。""坐视吾民之困苦、饥饿、寒饥,而不为之所,是以辱人者辱人"。

作为一名官员,海瑞认为应当"念念在兹,唯恐一夫之或病也"。基于这种对民众的深切关怀,他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负担。


明代中后期,赋役日重,这对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来说是雪上加霜。海瑞在《汉安县政事》中有这样的记述:"民之逃之者过半,问之则日饥困不能堪赋役,朴直不能胜使之,而予之心栗栗焉。"因此他积极主张为官者要"救民疾苦",要革除"赃累",杜绝"光日飞酒之好",免去百姓"避财之运"。

在户部云南司主事任内,他强烈反对"户部差米四业",极力主张"复也旧本色以输边储"。在兴国任知县期间,他明察地方贫困,罗征不满十之五,其粮在漂粒,并及时上条陈,主张革除弊政。

后升右金都御史总督巡抚应天十府,海瑞颁布《督役条约》《条约九事》,意主于压制贪墨、搜刮豪强、矿革浮混、厘清宿弊、"令所布,废发雷厉,那县官更凛遵衔悚,贪污者望风解印绝而去"。海瑞就这样主张减轻各族人民的负担,使之"福役不伤","民尽耕","妇尽织"。

农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础

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经济在很大意义上来说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的开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种经营。

明中叶以后,以东南地区为先导的农村人口大分化,大流动,大批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分流出来,从事商业性农业或流入市镇从事各种工商业活动,于是削弱,动摇了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尽管如此,海瑞仍认为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重点还在于发展农业。

关于土地问题,海瑞认为,要让农民更多地拥有耕种的田地,"聚人居处,皆广阔疆场,耕作者膏腴田地,非得地不可耕而食"。并且力主废除不适用的苛电,把其田拨为民田。如在《上兵部条议七事》中说:"海南卫十一所电田以防御遍地,今其地领近之蛮,登服蛮,毋不委其地甚远之蛮,发服蛮中。"同时,应鼓励将"其山林可开垦"的尽粹为良田,使之有田可耕。


劳动力问题也是海瑞关注的重点。有土地就须有人耕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发展经济的劳力问题亟待解决。"蛮民死徒将尸","蛮之蛮我弗蛮","无耕田之人",因而海瑞一方面主张,要注意少数民族地区的休养生息,"生长积聚",增加人口;另一方面要"迁民之无田者而其中","招外之无业民耕作,结为里社,与蛮杂居",使之"田有人耕莠"。

只要解决了土地和劳力问题,哪怕是"野无畛土,街无游民",两三年间便"可使足民"。

经济交流: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的桥梁

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海瑞认为,交通的阻塞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不能归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以海南黎、苗蛮居之地为例,由于"东西南北之路不通",所以"风气终于邪结","生人均归化养"。

因而海瑞主张在大军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之后,要赶紧开通道路,设立县署。"以为今日之计,不过挑开十字道之心,固扎立州县之计而已"。所谓聚今日大军之势,普惠隆平,开通十字大路,州县所之可移者移之,也田之可能者能之,迁良民之无田者而其中,其不宜兀者能之予外"。

海瑞还从"商贾通商而资于下"的思想出发,积极主张发展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驳斥所谓"禁蛮人之贸易,则蛮无以为奸刀之资"的谬论,主张"立塘市以通贸易","鼓励"土商积极开展贸易活动,使"市井成集"。


总之,从民族团结的利益出发,以发展农业为基础,以充分利用土地和人力为条件,以开通道路为重要前提,这就构成了海瑞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思想。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海瑞的经济思想,大部分难以付诸实践,但它对后人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仍有借鉴意义。

海瑞思想的现代启示

纵观海瑞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

首先,民族平等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前提。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其次,选贤任能,用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是推动地方发展的关键。海瑞强调:"请择于四方首中有智能,为村柄所信服者,招之以恩,常示之以信义,寄之以心腹,而后寄之以成功"。

再者,减轻负担,关注民生,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只有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最后,加强交流,打通经济脉络,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融入大局的重要途径。

这些思想在今天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可以从海瑞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 《海瑞全集》,1973年5月初版,台北版。

  1. 邱达民、沈心福,《海瑞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思想》,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四期。

  1. 《平寇录》、《督役条约》等海瑞作品集。

  1. 《明史海瑞传》,中国历史研究资料。

  1. 《汉安县政事》,海瑞政论文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