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贯穿着整个封建时代的始末。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分别是元朝和清朝,他们的建立者分别为蒙古族和满族。

这两个民族,无一例外都来自北方,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的争端,在唐宋时期也趋于白热化。



而南方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似乎并不高。

但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代,中原大地和南方少数民族领地,一直有着或多或少的交流。

西汉时期,汉朝皇帝更是直接确立了对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地位。

南方复杂的社会环境,也尽在统治者的掌握之中,确立统治这件事,得益于统治者的哪些政治举措?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中,哪些地区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

民族问题,由来已久

我们常常能在史书中看到中原大地这四个字,许多朋友可能会下意识认为,中原大地就是如今祖国辽阔的边境线之内的土地。



但事实上,中原大地仅仅是指国家腹地。

位于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以及西北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在古代国家的版图中,属于明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针对这些地区,中原统治者一直有着不同的举措。

受到地形地势条件的影响,中原地区和北方地区之间没有明显的地势阻隔,所以北方少数民族非常容易与中原政权发生矛盾,甚至直接产生战争冲突。

比如宋朝时期,来自北方的西夏,大辽,以及金人和蒙古人,全都在想方设法消灭宋朝政权。



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北方的局面显然比南方的局面更加混乱。

而南方多山地,受地形条件的阻隔,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沟通并不顺畅。

李白曾经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里所说的蜀道,正好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若想从中原大地走通一条去往蜀国的道路,那可真是比登上青天还难,在大约四万八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南片区几乎没有办法对外沟通和交流。

闭塞的地形,导致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文明十分落后。



当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农耕文明时代时,他们还秉持着传统的原始生活模式,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都无法与中原比拟。

为了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源,争取更多的生活条件,部分南方少数民族可能会主动出击,对中原地区的政权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商周时期,出于争夺生活资源的目的而发生的战争不在少数。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不断向边界扩张。

当时各个诸侯国都有着问鼎中原的美梦,尽一切可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这是每一位诸侯国国主都想要完成的事情。



位于中原地区南部的诸侯国,开始频繁和南方地区产生交流。

在激烈的对抗当中,少数民族和传统的汉族对彼此有了深层次的了解,生活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融合。

大杂居,小聚居,当时的社会情形,已经为这一少数民族特征埋下了伏笔。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乱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此时中原地区和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统治者也采取诸多手段,将更多的少数民族国家争取为自己的附属国。



所以到了西汉时期,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国家,有一些成为了西汉的附属国,还有一些仍然在与西汉发生对抗。

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代,西汉王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并没有大肆发起战争,而是抓住一切机会恢复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恢复国家建设的能力。

等到汉武帝上位以后,大汉王朝正好处于中兴阶段,而他,也顺理成章成为了中兴之主。

前文提到,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十分复杂。

由于地形复杂,且环境相对闭塞,所以西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少数民族政权林立的情况。



这些国家彼此并未有过深层次的沟通与接触,他们互不了解,互不干涉,可是在国与国的斗争中,他们又有着很大的矛盾。

想要彻底征服西南夷,这对于汉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任务。

贸然出兵,强行征服西南,这绝对不是上策,战争规模如果不断扩大,那对于西汉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所以汉武帝最终决定,采用文武并进的方式,逐步侵吞整个西南地区。

对于那些愿意从中原地区学习先进的文明和生产方式,愿意与汉朝互通有无的少数民族国家,汉武帝派出了专门的使臣,与他们商量合作事宜,甚至开通了从西南到中原的专项商贸通道。



但是对于那些负隅顽抗,不愿意归顺西汉的国家,汉武帝则会采用强制性手段。

比如说南越,皇帝直接发兵,将这个国家彻底从周边地图中抹去,并且侵吞了对方的所有生产资源。

杀一儆百的措施,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一些还在观望的国家,见到南越的下场,纷纷选择归顺西汉王朝。

从川蜀地区到贵州地区,再到最远的云南地区,汉武帝一步步实现了他的计划。

当把代表着滇王的金印交到云南王手中时,西汉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彻底掌控已经宣告确立。

在这之后,地处偏僻的西南,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以天府之国为例,这里众多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实现对外运输,直接转化为生产发展优势。

久而久之,西南地区甚至直接成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重点。

众所周知,宋朝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就出现在西南,由此可见,打通整个西南的闭环,这是汉武帝做出的有益于千秋万代发展的重要举措。

除了西南之外,东南的部分少数民族国家,同样让西汉皇帝头疼不已。

针对两个地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他也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应对措施。

军事威慑,全面压制

在另一个方向,最令人头疼的政权,无非南越和闽越。



其实对于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秦始皇已经有所作为。

他通过积极向外扩张的方式,对其建立了初步的统治,但由于中国土地面积实在辽阔,位于中原的秦始皇鞭长莫及,所以这份统治只是名义上的,没有任何实际效力。

秦朝末年,统治阶层自顾不暇,南越地区正好趁此机会发动内乱,自立为王。

于是到了刘邦建立汉朝时,这里已经成为了与汉朝政权遥遥呼应的另一个割据政权。

要想彻底解决隐患,那就只有一个方式,强行进攻,但是很显然,当时汉朝的综合国力,并不支持这样的方式。

于是刘邦决定退而求其次,象征性地给东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国家颁发了首领的金印,承认了他们的自治权。但是在主权归属问题上,他一直没有作出明确的表态。



就这样到了汉文帝时代,局势又出现了变数。

南越趁着汉朝的一些内部矛盾爆发的机会,多次在东南边境线制造一些混乱。

安定选择了和平解决的方式,派出使者与他们进行谈话,想要安抚他们的情绪,从而为统一奠定基础。

或许是意识到汉朝的国力正在逐渐恢复,又或许是被统治者的礼遇所打动,总而言之,当时的南越领袖决定放弃挣扎,取消帝号,以藩王的方式统领东南地区。

虽然作出了妥协,但他的内心还是蠢蠢欲动,之后,东南也出现过擅自插手汉朝内政的行为。

这一次,西汉统治者没有再对他们好言相劝。



兵强马壮的西汉军队,直接向着东南地区进攻,这里不比西南,没有崇山峻岭,没有天然屏障,所以自然环境并未对西汉军队造成太大阻碍。

双方的战斗力相差实在悬殊,西汉军队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将整个东南片区彻底占领,就这样,西汉实现了对南越和闽越的征服。

至于这里聚居的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统治者也自有考量。

他认为,如果再放任少数民族人口聚居,他们迟早会建立强烈的排外性,国家没有办法真正实现统一。

所以他分批次把这些人口送到了中原地区,要求他们与汉朝民众互通有无,实现文化上的交融和民族界限的消融。



政治上的屏障被彻底消除,文化上的隔阂也在渐渐溶解,西汉采用张弛有度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宏伟目标。

在有力的举措之下,西汉确立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恰如其分的民族政策,使得西汉能够实现长治久安。

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从西汉统治者的少数民族政策中,我们能够看到鲜明的针对性。

对于那些自身实力较弱,有意主动与西汉产生交流的少数民族国家,他们的态度一向十分友好。

西汉会专门派出使者,与之交流沟通,并且商谈未来的合作事项。对于他们的附属国地位,西汉也会大方承认,并为他们的安全提供强大的军事保障。



而那些实力相对较为强大的少数民族国家,西汉统治者并没有采用硬碰硬的方式。

他们先礼后兵,在对方没有触及到自身底线之前,他们都没有采取极端的军事行动。

正是这样恰如其分的民族政策,使西汉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确立了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也给后来的民族发展提供了借鉴。

时至今日,中国的少数民族依然呈现出大杂居和小聚居的特征。

国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尽最大可能保障他们的人身权利和发展权益,维护民族一家亲,促进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整体,大家和谐奋斗,我们共同的家园才能越来越好。

结语:

西南夷和东南地区,都曾是中原地区统治者的心头之患。

汉朝最开始用休养生息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元气。

直到养精蓄锐结束,积攒了充分的能量后,西汉便采用文武并进的方式,实现了对南方的统治。有理有据,一张一弛,令人拍案叫绝。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