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人都会想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大启蒙读物"。特别是《百家姓》,作为一本记录中国姓氏的启蒙读物,陪伴了无数中国孩子的童年。从古至今,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帮助孩子们认识汉字,还让人们了解自己的姓氏来源和家族根脉。但你可知道,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百家姓》,其实经历了上千年的修改和演变?它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要编写这样一本书?又为何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修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本古老典籍背后的故事。
姓从何来:《百家姓》的起源与争议
说到《百家姓》的来历,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据学术界的研究,《百家姓》的作者到底是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出自宋代,但具体是谁编写的,众说纷纭。
宋代学者王明清曾经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句市并阁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着。"他认为《百家姓》开头的"赵钱孙李"中,"赵"是北宋国姓,而"钱"则是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钱氏,这表明《百家姓》可能是吴越国时期的作品。但王明清在表达这个观点时用了"似是"二字,说明他自己对此也不完全确定。
后来的学者大多忽略了王明清的这种谨慎态度,直接认定《百家姓》是宋初钱塘老儒或越人所作。比如朱国栋、王相、翟灏、乔松年等人都曾公开赞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百家姓》首句冠以"赵"姓,是由于"尊国姓"的缘故;而之后的"钱"姓则是因为《百家姓》作者来自钱塘(今杭州),所以将本地曾经的国姓排在第二位。
但事实上,《百家姓》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有考证表明,早在唐代,《百家姓》就已经成书。根据历史记载,在唐世南之前(即处士南之前),《百家姓》已经成形。在明朝人梅鼎的《南雍志经籍考》卷下中,记载有虞世南的《百家》一卷。这部书与杜环的《千字文》、虞世南的《千字文》、赵子昂的《真草千字文》等一起被记录,可以推断这里的《百家》就是指《百家姓》。
这说明《百家姓》在唐代就已经存在,比宋代要早得多。无独有偶,在明朝人王仲端引用的《皮庐老人漫笔》中也记载:"近见包括谜子,书名《江边岸》,如《独脚虎》之类,未题岁在癸未至正三年春春之初,中吴三老先生王仲端引。《千字文》、《百家姓》皆尺包咸谢。"
字字珠玑:《百家姓》的内容与价值
《百家姓》虽然篇幅不大,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价值。据统计,全书共有472个字,除了篇末的"《百家姓》终"四个字外,其余的468个字由408个单姓和30个复姓组成,总共收录了438个姓氏,数量实际上远不止一百家。
《百家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百家姓》为人们了解和查验自己的姓氏特别是郡望提供了依据。在古代,人们非常看重自己的姓氏来源和家族根脉。《百家姓》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让人们能够快速识别各种姓氏及其来源地,满足了人们对血缘关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百家姓》的文字基本上不重复,非常适合作为识字教材。它的句子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非常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对于那些仅仅需要死记硬背的儿童来说,这种形式可以省去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当蒙童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姓氏或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的姓氏时,往往会在一种亲切感中增加阅读兴趣。
第三,《百家姓》作为一种启蒙读物,具有广泛的流传性和实用性。它不仅在启蒙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传承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旧创新:《百家姓》的多次修改与原因
《百家姓》作为一部流传千年的典籍,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和演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它进行修改呢?根据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与政治有关。虽然《百家姓》以"赵"开篇,与流行的"尊国姓"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旧时人们信从王明清的说法,认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篇是"尊国姓"的缘故。这种浓厚的赵宋皇朝特征,后来的统治者是不愿意让它继续保留的,这就成为《百家姓》不断被改编的主要原因。
蒙元时期,就有人重编《百家姓》。明朝李翊的《戒庵老人漫笔》记载:"近见包括谜子,书名《江边岸》,如《独脚虎》之类,未题岁在癸未至正三年春春之初,中吴三老先生王仲端引。《千字文》、《百家姓》皆尺包咸谢。至《百家姓》复姓乃万侯、司马、欧阳、上官、夏侯、诸葛、尉迟、钟离、皇甫、宇文、公孙、慕容、司徒、司空、阎邱、潘台、胡母、梁丘、左丘、东门、西门。"王仲端所引的《百家姓》久已失传,我们不知它是否是一个彻底的重编本,还是仅仅是一个增补本,也不知道它如何开篇。
明朝洪武年间吴沈、刘仲实、吴宗伯所编的《千家姓》,又名《皇明千家姓》,是受皇帝之命而编写的。这样的敕撰书,显然不能保持以赵姓打头的原貌,而大大扩充了的篇幅,也为改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朱李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学弘周孔,统纪禹汤。荡平胡狄,混一封疆。受革典常,树立典常。尊崇仁义,功勋农桑。刘勤强暴,臣用善良。具备礼乐,和畅阴阳。育贤贡献,恩普宽洋。敷展太古,智高百王。御镇海宇,胤世茂康。"这段开篇,可以说是尊荣姓与颂扬皇朝二者兼而有之,以当时的标准看来,显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明朝黄周星(字九焰)所编的《百家姓新笺》,也以"朱"打头:"朱王万寿,明时吉昌。国家全盛,胡越向方。江山巩固,边境安康。"开篇句"朱王万寿"既表明了尊崇所谓的国姓,又包含有祝皇帝万寿无疆之意,而随后的"明时吉昌"一句,也表明了对明朝吉祥兴盛的祝愿。至于以下的颂词,也完全为成丰时人量身来歌颂朝廷。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百家姓》的字数太少,收录的姓氏太少且有遗漏,许多重要的姓氏都没有收录进来。比如我国常见的复姓有200个左右,而《百家姓》只收录了30个,不足以反映我国姓氏的全貌。
早在宋朝,就有一种《千姓编》。《郡斋读书志》著录为三卷,但不著撰者姓名。《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一卷,注明为"嘉祐八年采真子记"。《宋史艺文志》史部谱牒类著录为"采真子《千姓编》一卷"。在明焦弘所编的《国史经籍志》谱系类中,也著录有一部一卷本的《千姓编》,并注明吴可几撰。这两部《千姓编》已不传世,是否旨在补充《百家姓》的阙漏,现在难以确定。
明初成书的《千家姓》,编写人员除了翰林院编修吴沈之外,还有典籍刘仲实和吴宗伯。吴沈在《进《千家姓》表》中说:"臣等谨稽请史籍,质之图籍,参搜博访,类率成编,约为韵语,凡为姓一千九百六十有八,名日《千家姓》,缮写呈上。"实际上,他们主要依据的是户部的黄册,也就是户口册。《千家姓》比《百家姓》的篇幅增加了许多,全书共有2168字,收录单姓1768个,复姓200个,就收录的姓氏数量而言,它已是《百家姓》的四倍多。
第三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百家姓》有形式而无内容,全篇只是姓氏的堆积,而不能连续成文,读起来不见有任何意思。《百家姓》旧时的功用主要是对蒙童进行启蒙时的识字教材。但人们更多地希望儿童识字的同时,也学得一些有益身心的"义理"。希图利用流传甚广的《百家姓》,在它便利的形式之下注入有意义的内容,使得它有文义,读起更上口,也更便于记忆和背诵,这是旧时人们改编《百家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介绍的各种改编过的《百家姓》,都不同程度地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就连在这点上用工最少的康熙皇帝的《御制百家姓》,开篇句说道里是至圣先师孔子的里居,孟子曾做过齐的宰相,也连属得有一定的意义。吴沈等人所编的《千家姓》,尽最大的努力将杂乱无章的单个姓氏连续成文。但由于姓氏太多,又不能重复,有些实在不能组织成句,作者便合并同类,把相关的姓氏放在一起。如"牛羊鹿象,虎豹狼熊"讲的都是动物,"黄彭赤绿,苍青白"说的都是颜色。
曾国藩所编的《五百家姓》,补遗补阙的意义尚在其次,更为根本的还是要使字成句,句成文。"曾文正公又作《五百家姓》,凡单复姓共五百家,而字则两千余。盖每句首冠以姓,其下则加二字或三字,就姓之义,联属成句,亦甚有味。文正曾在江宁刻之,今亦不可得矣。"之所以收录单复姓只有500家,而字数多达2000个,就是因为它句首的一个或两个字才是姓氏,而以下的两个或三个字,是就姓氏的意义联属成句、配属成文。用字能不局限于中国人的姓氏,也可以不避重复,这就为组织流畅便读的语句,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百家传承:《百家姓》的文化价值与现代意义
《百家姓》是我国先民训蒙的珍贵遗存,也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它不仅对我国的启蒙教育,而且对传统的学术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这篇读物的研究,是不能以它不到五百字而忽略的。
《百家姓》的存在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启蒙读物,它更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工具。通过《百家姓》,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复杂多样的姓氏体系及其历史演变,这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人口流动、民族融合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现代社会,《百家姓》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识字,还能让他们从小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百家姓》的简洁形式和朗朗上口的特点,也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原则。
此外,《百家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文化标识作用。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和家族观念,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名片之一。
《百家姓》虽然历经千年的修改和演变,但其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始终未变。它不仅是一本识字读物,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百家姓》的研究和传承,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资料:
《文史书目答问》,徐梓著
《明文昭戒庵老人漫笔》,李翊著
《四库全书总目》
《梵天庐丛录》
《国史经籍志》,明焦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