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山报》突然拍案而起:"中国人现在手里攥着8600亿美债,我们就用清政府欠我们的钱抵债!如果中国不承认,那我们也不承认欠中国的债务。"



这种荒诞不经的言论,却在美国主流媒体上被当作正经提案讨论,并且还有议员为其摇旗呐喊。

当36万亿美元债务压顶时,某些人不仅不想着拆雷,反而开始翻箱倒柜找过期欠条赖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真的开始焦虑了!



晚清旧账背后的经济屠刀

1911年,清政府修建湖广铁路时,向西方列强举债600万英镑,发行了"湖广铁路债券"。自此之后,清政府的财政就陷入了绝境。



时光倒转回1901年,李鸿章颤抖着在《辛丑条约》签下9.8亿两白银的"罚单"——相当于当时每个中国人都要背负1两白银的"人头税"。

这些血淋淋的钱当中,美国就分了3200万两,大约等于现在的5亿美元。



这些所谓"债务"的本质,是殖民者用枪炮写就的经济掠夺宣言。从甲午战争的2.3亿两到庚子赔款的9.8亿两(含利息),清政府总计对外赔付超过1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全国15年的财政收入总和。

1903年,全国财政收入1.04亿两中,偿债支出就高达4200万两。山西等地的田赋甚至预征到了1930年,河南农民被迫在寒冬腊月拆屋卖梁。

更讽刺的是,当美国在1908年"退还"部分庚子赔款时,特别强调必须用于培养亲美精英——这种文化殖民的算计,比直接掠夺更为阴毒。

而今某些人想把这些浸透血泪的殖民旧账,与当代中国持有的现代金融债券混为一谈,无异于把南京条约和WTO协议等量齐观。



殖民勒索与现代金融的天壤之别

美国媒体偷换概念的把戏,实在拙劣得可笑。晚清债务与现代美债的区别,就像海盗的勒索信与银行存单的差异。

前者是刺刀顶在喉咙上签的卖身契,后者是美联储开着印钞机发的信用凭证;前者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系统性掠夺,后者是主权国家自愿参与的国际金融游戏。



1943年国民政府与英美签订新约时,这些不平等债务在法律上早已清零——某些人现在翻旧账,相当于拿着作废的房契强占别人祖宅。更何况,新中国成立后也不会承认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

看看如今的美债市场:中国持有的国债是依据《1939年国债法案》发行的标准化债券,背后站着全球最大的军事机器和最精密的金融体系。



美联储过去三年资产负债表从4万亿膨胀到9万亿,财政部天天玩着"债务上限木偶戏",华尔街的量化交易程序每天吞吐着万亿级资金流。

这种建立在美元霸权基础上的现代债务体系,与百年前列强用军舰护送银船运走中国库银的殖民经济,根本就是两个维度的存在。



核弹头保得住美元信用吗?

某些美国政客或许做着"航母护航赖账"的美梦:反正11个航母战斗群天下无敌,谁敢来讨债就导弹伺候?这种思维还停留在16世纪西班牙宝船队时代。

现代金融霸权可比大炮巨舰娇贵得多。当年苏联的钢铁洪流没能让卢布变成国际货币,如今美国若敢动赖账心思,第二天纽约交易所就得变成菜市场。



2014年俄罗斯被踢出SWIFT系统后,直接加速了数字货币革命;2022年冻结俄外汇储备更是给全世界央行上了血淋淋的一课。

如果美国敢用F-22为违约行为站台,结局只会是各国连夜清空美债、央行金库堆满黄金、石油贸易集体"去美元化"。到那时,五角大楼再多的隐形战机,也保不住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崩塌。



当全球开始相信美国会赖账

让我们翻开美国法典第31卷第31章:白纸黑字写着"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债务神圣不可侵犯"。纽约南区法院曾有判例,连阿根廷军舰都被扣过抵债。

真要是违约,从中国到比利时,全球债权人能通过英国《1978年国家豁免法》把美国海外资产告到寸草不生。

更致命的是,美元指数会像1929年的道琼斯指数般自由落体,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将开启"紧急逃生模式"。



这不是危言耸听。2023年美债遭遇二十年最猛抛售潮,中日两大债主合计减持超4000亿美元。据模拟推演显示,若美债违约,美国GDP将瞬间蒸发6-8%,失业率飙升至9%。

到时候别说维持全球800个军事基地,五角大楼怕是要靠众筹发军饷。某些政客幻想的"军事霸权赖账",本质是亲手给美元霸权执行安乐死。



从文明灯塔到金融流氓

这场闹剧像面照妖镜,照出了美国精英阶层的集体焦虑:曾经引以为傲的"山巅之城"信誉,如今要靠翻殖民旧账来续命;号称"自由市场典范"的金融体系,沦落到用废纸化国债收割世界。

更讽刺的是,那些整天把"契约精神"挂在嘴边的议员们,现在居然想用黄海海战的"战利品"来充抵当代债务——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操作,连19世纪的东印度公司都要自愧不如。



当美联储的印钞机再也印不出信用,当财政部的算盘珠子打到火星都冒烟,某些人的逻辑就退化成了"我抢过你爷爷,所以现在欠我的钱不用还了"。

这种泼皮式的债务观,连威尼斯放高利贷的犹太商人都要嗤之以鼻。毕竟,中世纪债主们还知道"欠债还钱"是商业文明的底线,而21世纪的超级大国居然打算用博物馆里的借条来抵债,真亏他们想得出。



这不是一起简单的债务纠纷,而是旧霸权对新秩序的绝望反扑;不是偶然的金融事故,而是整个新自由主义体系的晚期癌痛。在21世纪的金融海洋里,能救命的从来都不是祖传的枷锁,而是干干净净的信用帆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