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帮扶注活水 劳动教育绽新花
为深入推进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粤东西北地区教师提升劳动学科教学教研能力,促进河源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月26日至27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东西北(河源)教研帮扶活动”小学劳动学科专场在龙川县老隆镇水贝小学举办。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劳动教研员梁惠燕,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研员韩青,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阮瑜组成的省级教研帮扶团队,河源市小学劳动教研员王国强及全市劳动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01
集体备课 携手共进
3月26日下午,省、市两级教研帮扶团队共同开展研讨备课。主备人韩青、林秋雯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省级教研帮扶团队专家及与会人员展开深入探讨,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论证、指导,为课堂优化共商良策。
02
专家引领 赋能成长
3月27日上午,阮瑜作专题讲座《五育融合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阮瑜从用顶层设计“定调子”、用坪洲样态“探路子”、用五育并举“育苗子”、用前瞻行动“亮牌子”四个方面,以“新耕读”教育理念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对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创新性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讲解。
河源市东源县第五小学校长吕丽燕聚焦河源本土文化,以《劳动教育新作为——基于客家文化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探究》为题开展讲座。吕丽燕介绍了学校如何依托客家农耕文化,打造“劳动+”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种植、手工艺等实践中传承工匠精神。
03
校本实践 多元探索
河源市源城区越王小学德育处主任叶柳艳分享了《以劳育人 锻造养正好少年》,系统介绍了学校在劳动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展现了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价值。
龙川县老隆镇第二小学教务处主任张志伟从学科融合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劳树德 以劳育才》,提出将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感和品德修养。
04
课例展示 创新与传承的碰撞
3月27日下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韩青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劳动课《变废为宝——接球器DIY》,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创意接球器,一个个巧妙设计的教学环节,创新了劳动教育课堂,着重于学生的探索尝试,用发展性评价和提问代替老师的讲解说明,使得课堂充满了灵性与创意。
龙川县老隆镇水贝小学林秋雯老师以《匠心酿豆腐 传承客家味》为题开展了一节精彩纷呈的劳动展示课。课程以传统美食车田酿豆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豆腐酿制的全过程,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同时,渗透饮食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
05
专家点评 总结提升
精彩研讨课例展示后,与会专家、教师们积极参与了点评和交流。教师们认为从两节课都很好地体现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念,展示了劳动实践育人的丰富样态,劳动实践过程指导以学为本、重点突出、切实有效,体现了寓教于劳、以劳育人的特点。同时,与会教师也提出了因地因校因生制宜开展劳动教育的建设性意见。
梁惠燕 在 活动总结 中 表示, 报告案例和展示课例都很 好地贯彻落实了相关文件精神 , 在开设劳动必修课、学科有机渗透、保证劳动实践、丰富校园劳动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和成效 。 希望深圳市与河源市两地继续依托教研帮扶活动、教研体系建设项目等载体,加强教研交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紧密教研共同体,在劳动教育工作上共研共进共生,共同为全省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编辑:广东君